新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词四首原文( 二 )


5.描绘“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所展现的画面 。
缤纷的野花次第开放,使人眼花缭乱 。
出生的嫩草一片新绿,才刚刚盖过马蹄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1.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首小令的情景 。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凄冷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行 。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乌鸦在树梢盘旋 。
他走过横架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落山了,他已经无处投宿,迎着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因思念家乡而产生的孤寂、愁苦、悲凉的情感 。
多给点悬赏分啊 参考资料:老师标准答案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五课古诗四首后两首的翻译和赏析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五课古诗四首后两首分别是《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钱塘湖春行》原文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注释选自《白氏长庆集》 。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
1、孤山寺:南朝陈文帝(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 。
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
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
2、贾亭:又叫贾公亭 。
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
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 。
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 。
初:副词,刚刚 。
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 。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降雨或雨初停时 。
4、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
5、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
6、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
7、啄:衔取 。
燕子衔泥筑巢 。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
侧重禽鸟 。
8、暖树:向阳的树 。
9、乱花:纷繁的花 。
渐:副词,渐渐的 。
欲:副词,将要,就要 。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
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 。
才能:刚够上 。
没:遮没,盖没 。
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 。
侧重花草 。
10、行不足:百游不厌 。
11、阴:同“荫”,指树阴 。
12、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 。
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 。
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
13、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
14、没(mò):隐没 。
15、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 。
16、不足:不够 。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 。
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
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 。
如不说绿草如茵,而说“浅草才能没马蹄”,就不落俗套,富有新意 。
从结构上看,从描写孤山寺一带景色到描写白沙堤一带景色,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非常自然 。
译文走在西湖边 。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 。
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
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
赏析《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 。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 。
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 。
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