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被贬了几次,被贬后写了什么诗或词,心情是什么样的( 九 )


胜缘结香火,来游初地,莫虚负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
宋神宗时,苏轼曾任祠部员外郎,担任过密州、徐州、湖州的知州 。
36岁那年,苏轼因反对宰相王安石的青苗钱法,被贬谪黄州 。
后又被贬到杭州,任杭州通判 。
通判为地方行政副职,任期为三年 。
这是他第一次来到杭州 。
虽然是贬谪,但到杭州这样的好地方,苏轼的心情还是不错的,听到消息后,当即就打点行装准备动身 。
同在京城做官的弟弟苏辙见哥哥老是触犯王安石,很为哥哥担心,知道苏轼出任杭州通判,离开了是非之地,很是高兴 。
但他又怕苏轼到杭州后又去做诗写赋,讥讽朝政,再起祸端,就在临别时苦苦相劝,并以诗相赠:北客若来休问答,西湖虽好莫吟诗 。
当通判的苏轼所负的担子毕竟与一把手不一样,凡事由知州作主,难有大的作为 。
因此,那段时间杭州民问流传的大多是苏东坡“画扇断案”之类的轶事 。
宋哲宗时,苏东坡出任翰林学士 。
公元1089年,苏东坡又一次来到杭州,任杭州知州 。
宋代地方行政区划分为州(府)、县两级,州、府的长官分别为知州、知府,相当于汉代的“太守”、唐代的“刺史” 。
所以苏东坡担任杭州知州以后,人们常常尊称他为“杭州太守” 。
这次苏东坡来杭州是当行政长官,作为自然与当通判时不一样 。
苏东坡到任的那年,杭州先遭涝灾,又遇干旱 。
第二年夏天,暴雨成灾,钱塘江两岸一片汪洋,杭州街道上可以行船 。
洪水退后,瘟疫流行,米价暴涨 。
为了救灾渡荒,苏东坡请求朝廷供米20万石赈灾,减去三分之一的上供米,并平粜官米40万石,以缓解粮荒 。
在苏东坡的努力下,遇到这样严重荒灾的杭州,无一人饿死 。
苏东坡还捐献50两黄金,并广泛筹集捐款,创办了杭州第一家病坊,为贫苦病人治疗,被人们称为“安乐坊”,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 。
对苏东坡设“安乐坊”之事,《清波杂志》中有所记载:“苏文忠公知杭州,以私帑金五十两助官缗,于城中置病坊一所,名‘安乐’,以僧主之 。
三年医愈千人 。
”苏东坡研究医道,精通药理,亲自主持配制了一种有多种疗效的丸药,名为“圣散子”,并在临床广泛使用 。
圣散子由20多种中草药配制而成,价格很便宜,疗效却很显著,这一大众化的药丸,深受百姓欢迎 。
经历了这样大的洪水之后,苏东坡对水利的重要性有了切身的感受,决心在杭州进行水利建设 。
他首先组织疏浚了盐桥运河(今中河)和茅山运河(今东河),将这两条运河挖深了2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大大提高了运河的蓄水和通航能力 。
之后,苏东坡又把解决城市供水问题作为自己的又一项工作 。
自唐代李泌凿六井、白居易修六井之后,到苏东坡时,西湖淡水流向六井的管道受损坏,苏东坡尽力进行保护,使杭州城中常年淡水不断 。
最后,苏东坡将西湖作为疏浚的目标 。
苏东坡第一次到杭州时,西湖淤塞的面积已有十分之二三,第二次来杭州时,西湖已经淤塞近半 。
他给朝廷起草了报告《乞开杭州西湖状》,提出要疏浚西湖,认为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 。
并力陈西湖五个不可废的理由,要求朝廷准许疏浚西湖 。
得到朝廷准许后,苏东坡发动了20万民工疏浚西湖,挖淤泥,除葑草 。
在疏浚过程中,苏东坡常亲临指挥,从规划到具体措施都亲自过问 。
一天,他来到湖上,沉思良久,对旁边的人说:从湖中挖出的这么多葑泥,往哪里放呢?湖南北30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 。
如果用葑泥在湖中筑一条堤,不是能一举两得吗?于是,他让民工们用淤泥和葑草筑成了一条横贯湖面的数里长堤,像一条美丽的彩带,恰到好处地把西湖分为两半,堤的东面是外湖,堤西为里湖,堤上架6桥,并植柳树和桃树护堤 。
为了加快工程建设,保证工程顺利进行,苏东坡调集500名兵士,负责用船运载湖中清出的葑草,同时监督工程的进行 。
经过三四个月的整治,西湖又现烟水浩淼、绿波荡漾的风貌 。
这条桃柳相间的长堤,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有着美学价值,更充满着人文价值,它被人们称为“苏堤” 。
以后,“苏堤春晓”又成为西湖十景之一 。
为了保护疏浚后的西湖,苏东坡还在湖中竖立了三座石塔,禁止在石塔界线内的湖面种植菱藕 。
这三座石塔为以后的“三潭印月”景区打下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