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初中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 三 )


高考对诗歌赏析的考查已不再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 而都采用文字作答的形式来考查 。
它要求学生不能“只可意会 , 不可言传” , 要能把“茶壶里的饺子”倒出来 。
心里琢磨好了的 , 嘴里要说得出来 , 笔下还要写得出来 。
不仅要读懂 , 弄清楚 , 还得句子通顺 , 语言表达准确 , 才能得较高的分数 。
笔者认为 , 对文学作品的欣赏 , 是建立在对语言理解的基础上的 。
高中学生处于基础教育的最高层次 , 已经储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语言知识和人生阅历 , 这些是欣赏诗歌的前提和条件 。
但与小说、散文、戏剧相比较而言 , 诗歌又有它的特殊性 。

【如何培养初中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

篇幅短小 , 意蕴深刻 , 叙事简练 , 情感内敛 , 它虽立足于现实 , 但又往往高于现实 。
诗人大多采取避实就虚的形式 , 或浓缩历史 , 或观照未来 , 或挖掘内心 , 学生很容易造成对诗歌理解的隔阂感 。
在语文教学中 , 对于诗歌的学习和考查 , 无论是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其知识的逻辑性 , 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素质品质 , 塑造完美人格 , 都显得尤为重要 。
2.朗读感受 , 深化理解 朗读是学生走进诗歌殿堂的一把钥匙 , 也是一个深入体会诗歌内涵的过程 。
在琅琅读书声中 , 学生可以亲身体味到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苏轼的旷达、辛弃疾的雄浑、李清照的婉约 。
诗歌是感情高度凝结的文体 , 必须以读者细腻的体味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
因此教师需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咀嚼、品味诗歌 , 而朗读恰恰是捕捉诗歌所表现的微妙情感变化的一种良好方法 。
“熟读唐诗三百首 , 不会作诗也会吟” 。
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 , 只有在朗读中 , 才能充分感受诗歌的韵味;只有在朗读中 , 才能使学生有效赏析和理解诗歌 。
教师可以在诗歌教学之前 , 让同学们把聆听名家配音朗诵作为新课的切人点 , 然后让学生自己模仿朗读 , 在朗读中激发学生赏析诗歌的兴趣 。
通过朗读 , 学生可体会诗歌所蕴涵的超越时空的喜、怒、哀、乐 , 在感情上与诗人产生共鸣 。
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 , 青春作伴好还乡”表达的就是喜悦 。
而“安得广厦千万间 , 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就是忧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 使我不得开心颜”透露的是激愤 。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豪放之情言于溢表 。
只有通过朗读 , 而且是大声朗读 , 才能体味出诗歌中无限的意味 。
在此基础上 , 教师还可以通过对经典诗歌的点评 , 针对诗歌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 , 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 , 指导学生汲取更多的优秀诗歌的养份 。
并不断地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 , 反复朗读 , 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强化语感 , 又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 让学生终身受用 。
3.指导学生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找出意象 , 组合画面 , 想景悟情是感受诗歌意境的有效途径 。
首先是找出意象 。
所谓意象 , 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 , 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且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 , 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情感的东西 。
所以教学唐诗宋词时想要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 , 一定要先让学生抓住这些意象来理解诗歌 。
其次是组合画面 , 想景悟情 。
找出的意象经过读者的想象可以组合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 感受到诗歌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了 。
如唐代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 , 天涯共此时 。
情人怨遥夜 , 竟夕起相思 。
灭烛怜光满 , 披衣觉露滋 。
不堪盈手赠 。
还寝梦佳期 。
”诗选取的主要意象是月、海、烛 。
那么我们可以抓住这几个意象来展开想象 , 组合画面: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升起 , 远在天涯的亲人与我同样望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