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夫撰对联集( 五 )


咸平三处(公元1000年)庚子科状元 , 历任将作监丞、通判、团练副使、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工部郎中、永兴军节度使、安国军节度使、武信军节度使等职 。
陈文龙(1232—1277) , 莆田人 , 莆田玉湖陈 , 宋代抗蒙古军队民族英雄 , 保卫莆田 , 陈文龙全家殉城 , 满门忠烈 , 其从叔陈瓒、弟陈用虎 , 族人陈吊眼皆忠贞不屈 , 为国捐躯 。
原名子龙 , 字刚中 , 号如心 。
宋咸淳四年(1268)考取状元 , 度宗为之改名文龙 , 赐字君贲;授镇东节度判官 , 有“不屈不挠 , 不可干以私”之誉 。
陈瓒 , 莆田人 , 男 , 宋代抗蒙古军队英雄 。
陈亮(1143-1194) , 南宋思想家 。
宋代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 , 字同甫 , 学者称龙川先生 。
绍熙四年(1193)进士第一 。
陈友谅(1320-1363) , 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 。
陈友谅图陈友定 , 福建人  , 男 , 元朝福建行省参知政事和军事将领 , 参加平定 福建 福州 、莆田、泉州等地的亦思法杭兵乱 。
陈亮 , 元末明初诗 人 。
字景明 。
陈明遇(?-1645) , 南明抗清义军首领 。
遇一作选 。
浙江人 。
弘光元年(1645) , 任江阴(今属江苏)典...
请问谁能告诉我关于诸葛亮八阵图的故事
八阵是早在诸葛亮之前已有的阵法 。
孙子有八阵 , 其阵图著录在《汉书·艺文志》中 。
而郑玄的《周礼注》中 , 孙子八阵有“苹车之阵” , 是利用“对敌自隐蔽之车” , 构成的防御方式 。
孙子之后 , 孙膑在他的《孙膑兵法》中也写下了《八阵篇》 。
东汉时 , 作战或作战训练中普遍使用了八阵 。
车骑将军窦宪“勒以八阵” , 大破北匈奴单于 。
到了东汉末年战乱之时 , 八阵更为流行 , 成为“士民素习”的项目 , 也是诸葛亮熟悉的阵法 。
由于蜀军的作战对象是魏国的步、骑兵 , 而作战地形是陇右山地 , 诸葛亮从蜀军的实际出发 , 改革原有的八阵 , 发挥蜀军步、弩兵的特长 , 更加适合山地作战 。
诸葛亮以擅长的巧妙思维“推演兵法 , 作八阵图” 。
他的八阵图 , 是基于古代八阵的创新阵图 。
葛亮自称“八阵既成 , 自今行师 , 庶不覆败 。
”当时人也对诸葛亮的八阵图评价很高 。
就连司马懿也叹道:“天下奇才也 。
”晋代李兴说:“推子八阵 , 不在孙、吴” 。
诸葛亮八阵法在唐代失传 , 但是诸葛亮曾经垒石作八阵图 , 留下三处八阵图的事物遗迹:一是在鱼腹江边沙石滩上 。
北魏郦道元记载:“江水又东迳诸葛亮图垒南 。
石碛平旷 , 望兼川陆 , 有亮所造八阵图 , 东跨故垒 , 皆垒细石为之 。
自垒西去聚 , 石八行 , 行间相去二丈 , 因曰八阵既成 , 自今行师 , 庶不覆败 , 皆图兵势行藏之权 , 自后深识者 , 所不能了 。
今夏水漂荡 , 岁月消损 , 高处可二三尺 , 下处磨灭殆尽 。
”第二处在汉中定军山以东的高平旧垒 。
《水经注》说:“山东名高平 , 是亮宿营处 。
钟士季征蜀 , 枉驾设祠营东 , 即八阵图也 , 遗基略在 , 崩褫难识 。
第三处在新都弥牟镇(今属成都) 。
这三处 , 以第一处保存最好 , 这八八六十四堆垒石遗迹 , 包含着八阵图的信息 。
现对诸葛亮八阵图的编成、机动、阵战、兵种运用、阵形变化介绍一下 。
1、八阵编成及原则 。
八阵是集团方阵 。
从阵式编成看 , 每个八阵都具有八个方向 。
每一个方向向 , 都编有一中阵 。
全阵八个方向 , 编有八个中阵 , 分别为天、地、风、云、龙、虎、鸟、蛇 。
所谓“散而成八 , 复而为一” , 就是分别看为八个中阵 , 合起来看就是一个大阵 。
八阵*** , 是大将及直属的余奇之兵 , “中心零者 , 大将握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