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的故事有哪些?( 六 )


面对着这一幅色彩浓丽、青春焕发、两美相辉的人面桃花图,不用说姑娘的神采美貌如在目前,就是她的情态,诗人的心事,彼此藏在心中的欢爱和兴奋,也都是可以“思而得之”的 。
三、四两句写今年今日 。
去年今天,有同有异,有续有断 。
同者、续者,桃花依旧;异者断者,人面不见 。
这就产生了愈见其同,愈感其异,愈觉其续,愈伤其断 。
正是这种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心情,越发加剧了眼前的惆怅与寂寞 。
从故事情节来看,这是一首即兴的诗,它给人看到的似乎只是两个简单的画面——桃花相映着的人面,人面去后的桃花 。
但是,由于人物的活动贯串其间,由于画面与画面、画面里(桃花)与画面外(诗人)的对比、映衬,便巧妙地显示了人物感情的发生、发展和起伏跌宕的变化,诸如初遇的脉脉含情,别后的相思,深情的重访,未遇的失望等等,都或隐或现地表达出来了 。
全诗自然浑成,犹如从心底一涌而出的清泉,清澈醇美,令人回味不尽 。
有情人终成眷属 。
据《本事诗》记载,原来那一天少女和她的老父亲出门去了,当他们回到家门,那少女一见门上的题诗,便一病不起 。
而崔护也由于心中惦念不安又来寻访,少女在昏厥之中听到崔护的哭喊,又苏醒了,终于成了美满的夫妻 。
这个故事曲折动人,很有一些传奇色彩,所以欧阳予倩先生曾就这个故事写了一出京剧《人面桃花》 。
而《题都城南庄》这首诗也是颇有特色的,它不仅使这个故事大为生色,就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作品,也是广为流传的,而且在以后的诗词中也累见其痕迹 。
比如:“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晏几道《御街行》)再如:“纵收香藏镜,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袁去华《瑞鹤仙》)从这些作品也可以看出它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
《太平广记》卷第二百七十四讲述了一个由时间创造的故事,一位名叫崔护的少年,资质甚美可是孤寂寡合 。
某一年的清明节,崔护独自来到城南郊外,看到一处花木丛萃的庭院,占地一亩却寂若无人 。
崔护叩门良久,有一少女娇艳的容貌在门缝中若隐若现,简单的对话之后,崔护以“寻春独行,久渴求饮”的理由进入院内,崔护饮水期间,少女斜倚着一棵盛开着桃花的小树,“妖姿媚态,绰有余研” 。
两人四目相视,久而久之 。
崔护告辞离去时,少女送至门口 。
此后的日子里,崔护度日如年,时刻思念着少女的容颜 。
到了第二年的清明日,崔护终于再次起身前往城南,来到庭院门外,看到花木和庭院还是去年地模样,只是人去楼空,门上一把大锁显得冰凉和无情 。
崔护在伤感和叹惜里,将一首小诗题在了门上: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余华《活着》日文版自序)
用一首古诗写一个故事
侯门似海: 崔郊,唐朝元和年间的秀才 。
曾寄居姑母家中,并与姑母家的一名丫环相爱,两人的感情甚笃 。
但后来他的姑母以四十万钱的高价将这个婢女卖给了当时任襄阳司空的于颐 。
这一年的寒食节,此女子随于颐到郊外游春,巧遇崔郊在一片柳荫下徘徊,崔郊趁人不注意,偷偷作了一首诗赠予她: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
后来,一个记恨崔郊的人把这首诗作为罪证,抄下来给于颐看 。
于颐派人将崔郊请入府中,拿出他的那首诗问道:“这首诗是你做的吗?” 崔郊十分坦率的告诉了于颐他和那个婢女的夙因 。
于颐非常感慨 。
他对崔郊说:“这个女子虽是我用四十万钱买来的,但四十万钱算不得什么,你该早就对我讲才是!”于是,于颐亲自作主,将那女子嫁给了崔郊 。
红叶题诗: 唐僖宗时的一天傍晚,年轻的于佑在城墙下漫步 。
时值“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深秋,满地枯萎的落叶,风呼啸着而去,树木的枝桠刺在寒冷的空中好像冰上的裂纹 。
天色越来越黯,他呆呆立了片刻,颇怀莫名的伤感 。
他在御沟的流水中洗手,御沟中浮着的落叶在清冽的水中缓缓流出,忽然发现一片较大的红叶上面有墨印,他随手将叶子从水里拾起来 。
使他意外的是红叶上题着一首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
”墨痕未干,字迹姗姗清秀 。
他看了看身边高入云端的宫墙,猜想一定是某个宫女所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