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的诗词鉴赏( 六 )


这中抒情方式是重点 。
再比如雨巷里作者是塑造了个姑娘的形象,作者在这个形象上花了心思,所以要认真分析这个形象,这个姑娘是暗指作者本人呢?还是代表作者的理想?抑或兼而有之?这个形象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对这些问题你要多揣摩,别只顾听老师的答案,这就是练习呀,所以多练确实是极好的方法,至于究竟该怎么揣摩,这个还真不好讲,反正你揣摩多了也就摸到门道了 。
诗歌除了本身的独有创作规律之外,也属于文学作品的范畴,所以诗歌与散文小说有些共性的,赏析时要注意这一点 。
跟你讲首夜雨寄北吧 。
头一句问归期却未有期,这个就叫波澜,这跟写小说一样的,对吧?第二句写秋雨,又很巧妙 。
作者并没有直接倾诉相思之苦,而是借景抒情,宕开一笔,出人意料 。
绵绵不绝的秋雨这个形象好,与作者的绵绵相思好有一比,塑造了孤寂、静穆的艺术氛围,有力衬托了作者的心情 。
后两句当然最是精彩,作者还是没有直接来写自己的心情,而是通过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进一步反衬眼下的相思寂寞,这样就拓宽了作品的内容,给人更丰富的感受,而且效果奇佳 。
这首诗有夜雨绵绵和窗前剪烛的形象,这个我前面说过了,这是诗歌主要的抒情方式,但是波澜、衬托等技巧别的文学体裁也有的 。
不过这不是你们考察的重点,可先不作要求 。
还有个重要技巧就是通过了解创作背景(包括作者的情况)来揣摩诗人的意思 。
比如李白的诗,一般是说他热爱大好河山或怀才不遇或蔑视权贵的,陆游的呢,王师北定中原日,呵呵,不用我说了吧 。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某位诗人到朋友家赏花,看见朋友的妻子非常美貌,惊为天人,回家后写了首赏花诗,你读这首诗的时候可别实诚地认为诗人只是表达对花的喜爱,必须认为诗人是借花喻人,表达其对朋友妻子的赞美之情 。
以上部分摘自我的讲义,希望能帮到你,也请你将读后感反馈给我 。
语文古诗词鉴赏的水平如何提高?
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 。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
语文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 。
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
”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 。
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 。
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 。
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 。
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
”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
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 。
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