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怎么组词?( 三 )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 , 层层深入 , 先总后分 , 先景后情 , 过渡、铺垫、伏笔等 。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 。
其他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 , 欲扬先抑、寓褒于贬、明褒实贬、画龙点睛、言此意彼、意在言外、曲笔逆笔、联想想象、语序倒置错位等 。

语文古诗词鉴赏的水平如何提高?
首先 , 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 。
正所谓授人以鱼 , 不如授之以渔 。
语文教学中 , 我主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 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 , 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 , 极富表现力 。
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 , 如用“肥”字写叶 , 不仅有多 , 大之意 , 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 , 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 , 如用“瘦”字写花 , 不仅有少、小之状 , 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 , 配合全词情调 , 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 , 草径入荒园 。
/鸟宿池边树 , 僧敲月下门 。
/过桥分野色 , 移石动云根 。
/暂去还来此 , 幽期不负言 。
”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 , 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 。
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 , 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 , 阒寂无人 , 草径清幽 , 荒园寥落 。
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 , 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 , 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 , 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 , 还是从环境上着眼 , 不过视野阔多了 , 过小桥 , 绕巨石 , 一路走来 , 处处清幽 , 满眼野趣 , 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 。
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
可见 , 要品读诗词 , 抓住“诗眼” , “题眼”是关键 。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 。
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 , 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 ,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 , 最好是顾及全篇 , 并且顾及作者全人 , 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 , 这才较为确凿 。
”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 , 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 , 但是“结缡 未久 , 明诚即负笈远游 , 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 , 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 , 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 , 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 , 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 , 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 , 几股愁思扭结 , 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
所以 , 评价古诗词 , 要学会知人论世 , 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 , 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 。
古诗词常引用典故 , 化用诗句 , 以丰富的内涵 , 引人联想 。
鉴赏古诗词 , 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 , 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
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 , 尽荠麦青青” 。
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 。
此处化用 , 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 , 伤今怀古更深一层 。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 , 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
古诗词中 , 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 , 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 , 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 , 衬托等 , 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 , 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 , 领悟作者的感情 。
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 , 万条垂下绿丝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