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怎么组词?( 四 )


不知细叶谁裁出 , 二月春风似剪刀 。
”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 , 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 , 以奇特的想象 , 巧妙的比喻 , 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
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 , 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 。
次句 , 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 , 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 , 以丝带喻柳条 , 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 , 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 , 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 。
末两句一问一答 , 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 。
一“细”一“裁” , 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 , 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 。
“二月春风似剪刀” , 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 , 变虚为实 , 想象奇特 。
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 , 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 , 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 。
因此 , 鉴赏古诗词 , 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 , 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 , 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 。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 , 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 , 情感的熏陶 , 心灵的净化 , 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 。
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
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 , 以梅喻人 , 借梅抒怀 , 但意境不同 。
从环境看 , 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 , 突出环境的凄苦 , 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 , 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 。
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 , 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 , 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 , 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 。
“无意苦争春 , 一任群芳妒” , 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 , 生发为梅花的精神境界 , 她并不追求在春天开放 , 为的是不与百花争宠斗艳 , 任随百花妒忌 , 甘愿独受凄寒 , 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情操 。
“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永葆节操的可贵的品格 。
“零落”、“成泥”、“碾作尘”逐层强化地假设出梅花的惨烈命运 , 反跌出...
如何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 。
在语文考试中 , 古诗词赏析连考了多年 , 难度越来越大 , 题型越来越完善 。
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 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
那么 , 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呢?首先 , 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 。
正所谓授人以鱼 , 不如授之以渔 。
语文教学中 , 我主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 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 , 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 , 极富表现力 。
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 , 如用“肥”字写叶 , 不仅有多 , 大之意 , 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 , 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 , 如用“瘦”字写花 , 不仅有少、小之状 , 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 , 配合全词情调 , 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 , 草径入荒园 。
/鸟宿池边树 , 僧敲月下门 。
/过桥分野色 , 移石动云根 。
/暂去还来此 , 幽期不负言 。
”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 , 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