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怎么组词?( 五 )


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 , 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 , 阒寂无人 , 草径清幽 , 荒园寥落 。
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 , 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 , 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 , 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 , 还是从环境上着眼 , 不过视野阔多了 , 过小桥 , 绕巨石 , 一路走来 , 处处清幽 , 满眼野趣 , 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 。
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
可见 , 要品读诗词 , 抓住“诗眼” , “题眼”是关键 。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 。
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 , 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 ,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 , 最好是顾及全篇 , 并且顾及作者全人 , 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 , 这才较为确凿 。
”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 , 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 , 但是“结缡 未久 , 明诚即负笈远游 , 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 , 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 , 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 , 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 , 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 , 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 , 几股愁思扭结 , 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
所以 , 评价古诗词 , 要学会知人论世 , 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 , 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 。
古诗词常引用典故 , 化用诗句 , 以丰富的内涵 , 引人联想 。
鉴赏古诗词 , 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 , 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
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 , 尽荠麦青青” 。
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 。
此处化用 , 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 , 伤今怀古更深一层 。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 , 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
古诗词中 , 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 , 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 , 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 , 衬托等 , 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 , 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 , 领悟作者的感情 。
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 , 万条垂下绿丝绦 。
不知细叶谁裁出 , 二月春风似剪刀 。
”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 , 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 , 以奇特的想象 , 巧妙的比喻 , 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
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 , 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 。
次句 , 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 , 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 , 以丝带喻柳条 , 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 , 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 , 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 。
末两句一问一答 , 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 。
一“细”一“裁” , 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 , 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 。
“二月春风似剪刀” , 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 , 变虚为实 , 想象奇特 。
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 , 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 , 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 。
因此 , 鉴赏古诗词 , 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 , 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 , 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 。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 , 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 , 情感的熏陶 , 心灵的净化 , 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 。
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