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的特点|金文四大国宝及其书法特征

金文的特点(金文四大国宝及其书法特征)
乔柏梁
金器起源于商代,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略见式微,汉以后差不多绝迹了 。西周的金器有饮器如鼎、鬲,食器如簋、簠,洗器如匜、盂等 。镌刻在这些金器上的文字开始很少,后来逐渐增多,到了毛公鼎时最多,达到497字,以后又有了减少的趋势 。这些金器绝不像我们今天的日用器皿一样平常,大都是王公贵族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礼器,乃是以礼治天下的产物,还有作为随葬品的明器,因为古人认为人死后和在世时一样,要享用一生中享用的东西,于是极其重视哀荣,明器的重要性自不必说 。比较具有价值的上面都刻有文字,内容有祭祀典礼、征伐记功、赏赐锡命、结盟券书、土地契约、王公训示、颂扬先祖等方面,涉及到当时国家的宗教、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文字的书写水平要求也很高,都是当时的代表作品,后世的书法研究者多从这些作品认识当时的书法特征,书法学习者也从它们之中寻找书法的本体意义,试图以之矫正某些不良的时风世象 。
金文书法继承了甲骨文象形文字的全部特征,用笔如刀,出以中锋,峻爽凌利,起收笔多尖,颇类楔形,点画稚拙雄厚,形态多种多样,能见到物象生动活泼的神态,画面感很强 。表示人体、动物、植物、器物的字,在字形上有较浓的象形意味 。取人体形象的文字,头部常作粗圆点 。腿部作下跪形状 。这种字形并不表明此时文字还处于原始阶段(这从同时的或较早的甲骨文字即可得知),而只是一种美化手段,是郑重的表示 。绝大多数笔画浑厚,首尾均出锋,转折处多有波折 。字形大小不统一,铭文布局亦不齐整,竖虽基本上成行,但横往往不能成列 。比甲骨文向前发展的地方是异体字相对要少,书写的随意性有了减弱的趋势,多通过复笔造就一种团块状的点画,还有个别字以厚重的末笔、复笔造成稳重端庄的装饰效果 。字形的大小、长短、宽窄比较随意,章法上也多半有列无行,纯任自然,不像后世那么追求整齐划一 。
金文书法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传达出我国先民的虽然原始稚拙却雄强坚毅的风骨气韵,它奠定了以古雅蕴藉、平正中和为主基调的审美标准,它确立了书法艺术通过单纯到不能再单纯的一笔一画的生命律动表现真情实感的审美形式 。在书法上最为重要的几种是《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称为四大国宝,最有意义 。下面略作说明 。
金文的特点|金文四大国宝及其书法特征

金文的特点|金文四大国宝及其书法特征

金文的特点|金文四大国宝及其书法特征

金文的特点|金文四大国宝及其书法特征

金文的特点|金文四大国宝及其书法特征

《大盂鼎》铭文
一、《大盂鼎》铭文
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的吉金重器,相传清代道光初年在陕西眉县百思特网礼村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周朝的成康之际,是少有的安宁阶段,这段日子被太史公誉为“刑错四十余年不用 。”可见,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的稳定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在大盂鼎这样的传世重器上出现端庄凝重的文字,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大盂鼎虽不像司母戊大方鼎那样享有最大的盛名,型制却没有什么区别,造型端庄凝重,古气森然,在内壁上铸有铭文29行,共计291字,内容是追思先祖文王攻克殷商,建立国家的史迹 。
《大盂鼎》铭文是西周金文最盛期的书法代表作,中锋用笔,骨肉停匀,用笔起止锐圆因势而异,点画饱满朴茂,充满内力,深沉、含蓄、凝练、朴茂,既沉着稳实,又自然苍劲,起收笔略尖,看上去仍有甲骨遗风,中截丰实,呈明显的用锋迹象,直笔略带楔形,弯笔弧度不是很大,与甲骨不同的是以复笔写成一些团块状的圆点,十分醒目,弧捺作金刀状,森严中不失悠扬的气韵 。“王”字的底横都作复笔,书写时宜从中间分向两边,对称安排,成为一个坚实的底座,以示郑重 。点画的形态多种多样,运笔的方向也是四面八方,但总不失其雅正端方庄重威严,虽是金器,却表现出浓厚的书写的意味 。
《大盂鼎》铭文的结体舒展大方,体式谨严,取势端庄,行款茂密,瑰丽遹奇,各部分的安排妥贴精严,轻重、俯仰、疏密、正斜都能有避有让,没有一丝一毫的随意处,处理得十分精心,总是力求匀整平衡,空间的分割上密下疏,差不多每字一格,一切的变化都寓于大体整齐的行列之中 。我们欣赏这幅铭文书法,不但要看出它圆润、饱满、遒劲的用笔,有意识地体会它独具匠心的书体结构,更要领悟到西周强盛期那种凛然不容侵犯的君子之态和正襟危坐、踌躇满志的王者气象,学习其庄严威武端丽凝重的精神气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