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诗|整首的( 三 )


4、竞渡曲(唐)刘禹锡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
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
蛟龙得雨耆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车注 。
5、乙卯重五诗(宋)陆游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
6、节令门·端阳(清)李静山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
7、七律.端午老舍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
8、已酉端午贝琼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
端午节的所有资料
1、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 。
2、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
3、端午从字面上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 。
“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 。
《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 。
端者,初也 。
”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 。
扩展资料:民俗活动: 1、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
2、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放风筝,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洗苦草麦药澡,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等 。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端午节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人们用哪些方式庆祝端午节
庆祝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
佩豆娘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 。
多见于江南 。
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 。
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 。
《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 。
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 。
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 。
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
” 挂艾虎 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 。
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 。
《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 。
能噬食鬼魅,……亦辟恶” 。
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 。
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 。
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
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 。
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 。
”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
” 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 。
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