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诗|整首的( 四 )


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 。
”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 。
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
” 佩长命缕 端午节时厌胜佩饰 。
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 。
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
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 。
此俗始于汉代 。
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 。
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 。
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 。
”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 。
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 。
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 。
节日戴以入 。
” 戴香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 。
”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 。
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
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
戴香包颇有讲究 。
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 。
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 。
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 。
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
避五毒 五毒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 。
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 。
采药 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 。
《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 。
”《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 。
”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 。
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蟆,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 。
还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
端午节的详细资料
【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
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 。
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所以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 。
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
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