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中的“月”( 二 )


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 。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 , 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 , 千里相共 , 愿随孤月 , 流照亲人 。诗人们利用这种情结自由地创造了月和边塞的相行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 , 这方面的代表是沈如筠的《闺怨》:
雁尽书难寄 , 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 , 流照伏波营 。
在这里 , 诗人描绘了思妇的深思遐念和倾诉无人的隐恨 , 思妇“忧愁不能寝 , 揽衣起徘徊”(《明月何皎皎》) , 在“出户独彷徨”(同上)之中 , 举头唯见一轮孤月悬挂在天上 。“此时相望不相闻 , 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 于是很自然地产生出“愿随孤月影 , 流照伏波营”的念头 。诗人对月和边塞相形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的伟大感受 , 已经是十分杰出的了 。
月是物质的 , 月是空间的 , 月还是文化的 。从月水的浸润和滋养伸展下 , 诗人与那巨大深远的宇宙空间感 边塞这独特性风景线不期而遇 , 一拍即合了!诗人“愿随孤月影”为的是什么?就是那与月光相抚相慰的一空纤尘不染的边塞的空间意识 。
二、月的时间意象 。月升月落 , 月圆月缺 , 月光是流逝的 , 月光的流逝在生命的时间中展开 , 因而月光还是生命的 , 是时间的 。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 。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 , 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 ,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 , 在李煜眼里 , 往事如梦 , 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怆的追忆 。他曲折命运的悲剧 , 尽情地展现在“春花秋月”的时间之流中 , 不仅李煜 , 杜牧《润州二首(其一)》也说:
大抵南朝皆旷达 , 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 , 一笛闻吹出塞愁 。
无论是南朝士人旷达 , 还是东晋名宿的风流 , 可是在历史舞台上都不过匆匆过客而已 。诗人由月想到古人 , 由古人折射现实 。丰富的想象 , 把时隔数百载的人事勾连起来 , 使历史与现实 , 今人与古人 , 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情事 , 在时空上浑然一体 。既然月光又是生命的 , 因而月光通过生命意识又与时间意识相连结 。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醉意中探索着“今人不见古时月 , 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哲理 , 从而发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 , 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 。张若虚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发问中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 , 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伤 。江月无情 , 流水无情 , 在“不知江月待何人 , 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无可奈何中 , 诗人们只好浩然长叹 。封建专制的社会在本质上是压制禁锢人才的 , 自己的壮志豪情聪明才干也无可奈何地消融在历史的月光流逝中:“只今惟有西江月 , 曾照冥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 , 他们的生命与逸志常常也在“月光如水”的流逝中被淹没被虚抛浪掷了 。“淮水东边旧时月 , 夜深还过女墙来” , “旧时月”引起了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 , 在这里 , 月再一次通向把千古亘远 , 深邃浩淼的宇宙意识 。
三、月的愁绪意象 。在唐诗中 , 月还是情绪的 , 在自然界中 , 月明月阴 , 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 。梁启超论及诗词意境时说 , “同一月夜也 , 琼筵羽觞 , 清歌妙舞 , 绣帘半开 , 素手相携 , 则有余乐;劳人思妇 , 对景独坐 , 促织鸣壁 , 枫叶绕船 , 则有余悲 。”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尽管魏人曹丕早有了“明月皎皎照我床 , 星汉西流夜未央”的诗句 , 南北朝时谢灵运也有了“明月照积雪 , 北风劲且哀”等哀愁的诗句 , 但是以月状愁在唐代依然有很大的反战 。除了人们熟知的“月落乌啼霜满天 , 江枫渔火对愁眠”以外 , 唐诗中还有“风鸣两岸叶 , 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的凄恻孤寂;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 , 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蕴藉深沉;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 , 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潸潸泪下;钱起“二十五弦弹月夜 , 不胜清怨却飞来”的郁怀难耐……在唐代诗人中 , 月作为愁绪的意象 , 构思巧妙 。想象丰富 , 笔法空灵 , 抒情婉转 , 意趣含蕴 , 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和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