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中的“月”( 三 )


四、月的情爱意象 。月是情绪的 , “月上柳梢”的缠绕 , “晓风残月”的悲凉 , “月照高楼”的孤寂 , 情到深处 , 月便自然与情爱相连了 。尽管“人生无物比多情”、“无物似情浓” , 但是 , 月仍然是一种表达情与爱的最佳寄寓和祝愿:谢庄“隔千里兮共明月”(《月赋》);孟郊“别后唯所思 , 天涯共明月”(《古别怨》) ,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 , 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 。深挚的情与爱 , 化为“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的凄美祝愿 。月 爱的禅意、爱的见证 。无论是狂羁洒脱的李太白 , 情意绵绵的李义山 , 还是忧患郁抑的少陵野劳 , 都拒绝不了月光的见证 , 在月光的温抚下 , 还原出人的本真 。一时骚客的失落 , 才子的多情 , 诗圣的千虑 , 都一一呈示在纤尘不染的月光下……倾听爱情的下落和心音 。在爱情的情感世界里 , 唐人的情怀、渴念 , 甚为壮阔、更为空灵 , 情爱也甚是挚热、浓烈 。“待月西厢下”的痴心迫切 , “落月满屋梁”的空虚落寞 , “月落星稀天欲明 , 孤灯未灭梦难成”的痴恋情深 。月光皓照下的浩茫天穹 , 还是相思的成因和巨大空间 。分别之后 , “此时相望不相闻 , 愿逐月华流照君” , 月光引起的情思萦绕着爱的惆怅和迷惘 。“阶下清苔与红树 , 雨中寥落月中愁”(李商隐《端居》);月明之夜 , 风雨之夕 , 情人“各在天一涯” , 而且“鸿雁长飞光不度 , 鱼龙潜跃水成文”时 , 该又凭添几重愁苦!于是凄迷广浩的月下便成下无尽的相思之时空:“楼上黄昏欲望休 , 玉梯横绝月如钩”(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 , 月所造就的相思意绪 , 李商隐就是一千次一万次 , 也道不完 , “欲说还休” 。当然 , 时间的月水也许会消磨和冲淡爱情 “同来望月人何在 , 风景依稀似去年”(赵暇《江楼感旧》) 。那个相偎相依的月下倩影 , 哪里再可寻回?即若唤回 , 恐也不是彼时情怀了 。好梦已去 , 往事如烟 , 空留丝丝缕缕的旧踪袅袅飘开在爱情失落的天际 。若如此 , 在伊人已逝的情人眼里 , 只余下“行宫见月伤心色 , 夜雨闻铃肠断声”(白居易《长恨歌》)的苍凉萧瑟的景观 。爱情在凄迷的月色、催人肠断的铃声的烘托下 , 更为凄婉欲绝 。“伊人何在 , 烟水茫茫” , “情以何堪” , 只好徒作“长恨绵绵无绝期”的黯然神伤 。此时此刻 , 月光温抚下的天际中 , 所飘荡的只是悲怆千古的爱情挽歌了!参考资料:http://www.ywtd.com.cn/mypage/page3.asp?pgid=12390&pid=3456

中国古诗词中的“月”
唐诗中月的意象 今人陈植锷在《诗歌意象论》中曾指出 , “一首诗歌艺术性的高低 , 取决于语言意象化的程度如何 。
”作为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 意象之于诗歌无疑是关键的 , 而作为意象物质外壳的语言形象也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也曾指出 , “诗人应该选择‘特征’的东西” , 也只有“特征”的东西 , 才能给读者深刻、鲜明的印象 , 迅速真切地唤起读者的想象、联想 。
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 , 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 , 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
也正因为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 , 所以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 。
先秦已有“嫦娥奔月”的传说 , 先秦故人曾通过“月出皎兮 , 月出皓兮 , 月出照兮”分别发出了“劳心悄兮 , 劳心骚兮 , 劳心惨兮”之叹 , “僧敲月下门”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明月何皎皎》以“明月”演义出一代复一代骚客才子的怨夫思妇之作 。
而“披月踌躇”、“揽月自赏”、“望月凝思”、“抚月痴想”……这些从古籍古典中衍生演化出来的词语成语 , 莫不流淌着中国古人一分难释的生命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