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中的“月”( 六 )


《生查子 元夕 》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 , 花市灯如昼 。
月到柳梢头 , 人约黄昏后 。
今年元夜时 , 月与灯依旧 。
不见去年人 , 泪湿春衫袖 。
《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  , 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  , 也在游人笑语中。
折桂令 元宵 (元)失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 , 月色婵娟 , 灯火辉煌 。
月满冰轮 , 灯烧陆海 , 人踏春阳 。
三美事方堪胜赏 , 四无情可恨难长 。
怕的是灯暗光芒 , 人静荒凉 , 角品南楼 , 月下西厢 。
《汴京元夕》 (明)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 , 郑女燕姬独擅场 。
齐唱宪王春乐府 ,  金梁桥外月如霜 。
《元 宵》 (明)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 , 有月无灯不算春 。
春到人间人似玉 ,  灯烧月下月如银 。
满街珠翠游村女 , 沸地笙歌赛社神 。
不展芳尊开口笑 , 如何消得此良辰 。
《元夜踏灯》 (清)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屧 , 宝马香尘不绝 。
飞琼结伴试灯来 , 忍把檀郎轻别 。
一回佯怒 , 一回微笑 , 小婢扶行怯 。
石桥路滑缃钓蹑 , 向阿母低低说 。
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
不如归去 , 难畴畴昔 , 总是团圆月 。
《上元竹枝词》 (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 , 江米如珠井水淘 。
见说马家滴粉好 , 试灯风里卖元宵 。
《元夕影永冰灯》 (清)唐顺之 正怜火树千春妍 , 忽见清辉映月阑 。
出海鲛珠犹带水 , 满堂罗袖欲生寒 。
烛花不碍空中影 , 晕气疑从月里看 。
为语东风暂相借 , 来宵还得尽余欢 。
《元夕无月》 (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 , 明月多应在故乡 。
欲向海天寻月去 , 五更飞梦渡鲲洋 。
《元宵月正圆》 闽南歌谣 闹元宵 , 月正圆 , 闽台同胞心相依 ,  扶老携幼返故里 , 了却两岸长相思 。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 闹元宵 , 煮汤圆 , 骨肉团聚满心喜 ,  男女老幼围桌边 , 一家同吃上元丸 。
摇篮血迹难割离 , 叶落归根是正理 。
” 春节: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 , 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 , 无禄尚忧农 。
桑野就耕父 , 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
月亮在古诗中的意象有哪些
月亮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
在古词中 ,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人特别是诗人对月亮有一种独特的情感 , 他们对月的惊叹和对月的深情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 , 形成了中国人一种独特的月亮情结 。
看到月亮就会触发他们的心弦 , 牵动他们的情思 , 勾起他们的遐想 。
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主要有:离别与相思;故园与思乡 ;恒与惜时;美的象征。
可以说月亮已经溶入古老的中国文化之中 , 对月的偏爱没有一个民族可以和中国人相提并论 。
据学者统计 , 李白作诗共 1059篇 , 其中 314 篇提到月 , 占的比例相当大 。
月亮这一意象是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 , 她的意蕴十分丰富 。
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离别等不同的意蕴 , 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 , 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怀怀 。
中国的文学艺术特征正是以意象为基础的 。
一个艺术符号 , 往往牵系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心灵世界 。
月正是具有这种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 , 所以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 。
《诗经?陈风?月出》有:“月出皎兮 , 佼人僚兮 ” , 即以月光映衬人物美 , 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已注意到了月之美。
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月意象 , 经汉代五言诗《古诗十九首》形成了我们重要的月意象传统 。
普天下只有一轮明月  , 不管是在天涯还是在海角  , 人们都可以对着一轮明月抒发对方的思念之情 。
在缺少现代化的交通 , 通讯手段 , 亲人故友的远离意味着半生乃至一生杳无音信 , 这种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隔离使他们情感上苦不堪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