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辞官的原因以及隐居后的几首代表诗句 谢谢 急用( 四 )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这首诗假托田父与自己的问答,来表示终身归隐的坚决态度,以答复那些好心劝他出仕的人 。
清晨闻见扣门声,没等穿好衣裳就跑着去开,原来是好心的老农,提着酒,打远来问候我,劝慰我,怀疑我的所作所为不和时宜,违背世俗 。
田父说:“破衣茅屋,不是高栖之地,整个社会都崇尚同流合污,希望你也能随波逐流 。
屈原在《楚辞·渔父》中说:‘世人皆浊,何不汩其泥而扬其波?’” 诗人回答田父说:“深感父老好心相劝,但自己的天性很少能与人和谐一致 。
重返仕途诚然是可以学的,但违背自己的本性去做,岂非糊涂!暂且一起欢饮吧,我的车驾不可能返回 。
归隐的决心已定,再说也没用 。
”其七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
这首诗把醉者醒者加以比较,认为醒者拘与世俗之见,显得愚钝可怜;醉者能勘破虚伪,倒见出他的清醒 。
说明世事昏昏,不堪闻问,只好用沉饮迷醉,以示愤慨 。
有二客虽同一居处,但取舍态度完全不同 。
一客常独醉,一客终年醒 。
两个人互相讥笑,对方讲的话,谁也听不进去 。
醒者小心拘谨是多么愚钝,醉者颓然狂放倒比较聪慧 。
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说:“醒非真醒而实愚 。
醉非真醉而实颖” 。
告诉那些醉酒的人,日落后应该秉烛夜饮 。
陶渊明归隐山林 是懦弱的表现?
陶先生本身是不想归隐的 归隐了又不大会种田 经济和精神上于是都痛苦着他有政治理想政治抱负 想当官没有合适的官给他做 为了糊口做个小官 又没妥善处理上下级关系 不能胜任工作 结果辞了 辞了以后种田 投入产出总是很可怜 自己又有无病呻吟的毛病 完全不思进取 估计是对官场不死心 陷入无聊幻想的境地 写了个著名的桃花源 不痛苦才怪
陶渊明是什么朝代的
陶渊明(365~427),东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
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 。
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 。
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 。
生平: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
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陶侃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孟嘉的冲淡自然 。
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 。
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 、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
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
义熙四年,即归隐后第二年,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 。
义熙末年,朝廷征他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 。
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道家思想 。
陶渊明的创作包括诗歌和文章两大部分,而以后期的诗歌成就最高 。
诗歌: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 、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
①饮酒诗 。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
他的《饮酒》20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
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东晋元熙二年( 420),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 。
《述酒》即以比喻手法 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 权易代的过程。
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 。
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
②咏怀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