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的诗词.有谁知道关于赞扬清廉的诗词,古代现代( 五 )


包拯做过许多有益于百姓平民的好事,“不爱乌纱只爱民”,赢得了世人的敬仰 。
宋代以来,关于包拯的口碑、话本小说、戏剧曲艺乃至当代的电影电视就演义了许许多多他清正廉明、刚直不阿的故事,演义的结果,使包公的形象更丰满,甚至神化、传奇化 。
包公“包青天”成了人们寄托、祈望的理想人物 。
对包拯形象的塑造和传扬始于其身前 。
而源于宋代的话本并红火于元代的包公戏,自明清到近世,不断发展,推陈出新,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
包拯在“京官”开封府尹任上不到一年半光景,描写这一时期他断案的故事无疑是最精彩的华章,传播之广,渲染之烈,溶进了人们炽热的“包公情” 。
现存18种元代公案戏中,写包公审案断狱的就达11种,如无名氏的《包待制陈州粜米》、关汉卿的《包待制智斩鲁斋郎》等;明清又诞生20种 。
明代《元曲选》100种里包公戏占10种;打开《京剧剧目初探》,可以查到34出包公戏,《金丸记》、《桃花记》、《胭脂记》、《珍珠记》、《双钉案》、《正朝阳》、《铡美案》、《赤桑镇》、《铡包勉》、《砸銮驾》、《打龙袍》等保留剧目历久不衰 。
1993~1995年,长达236集的台湾电视连续剧《包青天》风靡大陆和台、港、澳、东南亚及欧美华人社会 。
舞台上的包公形象依“铁面无私”渐渐有了“定规”,即“相貂”(帽翅加长的宰相帽)、“黑满”(乌黑浓密的飘胸长须)、黑蟒(袍)、厚底(靴)且额头上长着“月牙”,这月牙儿有“上昭日月”的含义,黑脸(铁面)包公一出场,就明显有别于其他人物 。
包公升堂断案过程中一般都有两样道具 。
其一为独角兽 。
传说中断案的神物,“能辨曲直,见人争斗就用角去顶坏人” 。
包拯公案上置有独角兽,以示“曲直明鉴” 。
其二为三口铜铡 。
龙头铡斩皇亲国戚,虎头铡斩贪官污吏,狗头铡斩市井刁民 。
历史上的包拯当然没有传说或舞台上的包公那般神奇 。
他既有政职、军职,亦有文职,甚至有闲职,还做过谏官 。
包拯能流芳百世,恐怕主要在于他的刚直清廉,高风亮节 。
稍举几例:智审牛舌案 。
包拯于宋景?四年(1037年)任天长知县 。
某天某农户前来报案,自家耕牛被人将舌头割掉了眼看将死 。
包拯让他回去先把牛杀了吃,过几天再来 。
谁想几天后那农户来时案子已破了 。
原来包拯“等贼上门”,当时屠宰耕牛是犯罪的,那贼人来告发农户,却自投罗网 。
不持一砚归 。
端州(今广东肇庆)出名砚 。
历任官府征贡品时,都要假朝廷之名多搜刮几倍乃至几十倍以中饱私囊 。
包拯从端州离任时,却不带走一方砚 。
航船途中发现一门生私携了一方砚台,包拯大怒,立命掷于江中,方才继续赶路 。
今肇庆仍有包拯“投砚处”、“洗砚池”景 。
疏浚惠民河 。
包拯主持开封府时,城池汛期吃紧而城内蔡河河道边常被有权势的官僚占去砌盖楼房水榭,阻滞了水流 。
包拯即令限时拆除,对过限不拆的“大人物”则开名单上报朝廷请求降他们的罪 。
这样一来果然灵验,蔡河经整治疏竣后水畅其流,百姓称之为“惠民河” 。
关心民疾苦 。
包拯担任御使期间对西北边防多有良策 。
如他提出将青壮年农民组织起来平时耕作,战时打仗,以减轻徭赋,扩大兵源 。
他提议对京东地区的一些冶铁专业户缓征生铁以让他们休养生息 。
他上书缓征500万石江淮地区的稻谷,“请支义仓米赈给百姓”,以解灾民燃眉之急 。
任人当唯贤 。
包拯晚年做台谏时,积极向朝廷举荐贤才,同时弹劾那些贪赃妄为之徒 。
掌管全国财政物资大权的三司使张尧佐,是仁宗皇帝的宠妃张美人的伯父,声名狼藉 。
包拯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弹劾到底,终于使得张尧佐等人丢了官 。
不为亲者讳 。
“廉者,民之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