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怎么写?( 二 )


(4)学习使用逗号、句好、问好和感叹好 。
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阅读课 , 注重读写结合 。
2、充分利用各种电教媒体 , 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 。
3、习作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 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习作源泉 。
4、加强课外阅读 , 开拓学生习作视野 , 丰富学生阅历 , 积累词语 。
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介绍_二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
一、基本内容
本册教材还是延续一年级教材的思路 , 全书共十六个主题单元 , 其中包括三个集中识字单元(《丁丁冬冬学识字》) , 和一个开放单元《书的世界》 。每个单元大致包括两篇主体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 , 一共27篇主体课文 , 读背古诗7首 , 自读短文12篇 。集中识字单元需要学习25个部首:第二单元学习6个部首 , 第一篇看图识字 , 从北京的一些著名的建筑引入 。后面分三部分 , 学宝盖(宀)头、穴字头、广字头、厂字头还有门字框和户字头这6个部首 , 都是和建筑有关的部首 。第七单元学9个部首 , 学和身体各部位有关的一些名称 , 和人体有关的9个部首 , 通过这9个部首来识字 。第十二单元又安排了10个部首的学习 , 先学的是山、土、石这些偏旁的生字 , 由丁丁、冬冬对话:山上有什么?有岩石有土 , 引出和山石土有关的一些生字;地上有什么?有金属矿藏、宝石 , 引出了金、玉这些偏旁的生字;水中有什么?有鱼、有贝 , 就引出了带鱼字旁、贝字旁和贝字底的生字;最后是和厨房有关的皿字底、刀字旁、立刀旁等等 。按照山上、地下、水中、厨房中的这个排序 , 选择了相关的部首进行识字 , 目的也是为了学生识字有兴趣 , 并和他们的生活经验发生联系 。
二、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和开展各种学习活动 , 在语文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
2.认字475个 , 学习偏旁部首累计至70个左右 。学习利用汉字的规律 , 重点是利用汉字的表意特点来分析字形 , 并对认字方法有个较系统的归纳整理 , 初步学会运用不同的认字方法来独立识字 , 在书上的77页金钥匙有认字方法小结 。方法就是看字形来认字 , 比如是山字就是象形字;看拼音来认字;也可以去问别人 , 还有看上下文来猜 , 还有读字读半边 , 比如说青等一些字;还有查字典 。可以运用不同的认字方法 , 以后就可以熟练运用了 。一年级渗透性的学习了字理识字 , 但它一直不是作为知识点来讲授的 , 只要求学生接触 , 有感性认识 , 让学生自己发现 , 去思考 。在一年级识字量的积累上 , 对汉字的表意功能有初步认识 , 有体会 。三个集中识字单元都是引导学生对汉字的表意功能有一个认识 , 而汉字的形声字 , 用声旁来表音的特点也开始在本册渗透 , 第十单元和第十四单元就出现了这类的设计 。比如说67页那个小话筒 , “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就开始渗透汉字声旁的特点 。另外第十四单元93页有一个“比一比 , 读一读” , 就是进行比较 , 深一步了 , 让学生想一想字意有什么变化 。这一册集中识字是从表意的特点来进行 , 到下册的时候再来讲声旁 。在教学中希望老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 第一 ,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 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的实践 。认字目标应当靠学生的实践来完成 , 而不能当知识传授给学生 , 学生知道了 , 懂了并不等于会了 , 更不等于能熟练掌握 , 要注意学生在实践中感悟 , 来体会汉字的特点 , 感受汉字之美 , 实现认字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第二 , 能力的形成是一个过程 。本学期的教学目标至少需要半年的努力 , 教学时也应把它当一个过程来看待 , 不要企图一蹴而就 , 也不要奢望所有的孩子同时都能掌握 , 难点越分散学生学起来越容易 , 积极性也越高 。第三 , 要正确处理认字、识字能力、文字知识三者之间的关系 , 识字量是形成认字能力的基础 , 文字知识是为多认字、快认字和培养识字能力服务的 。但它不能成为识字教学的支柱内容 , 教学中老师可以使用形声字、形旁、部首等概念 , 但不应要求学生掌握它们 , 适度的渗透字理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能让他们悟出汉字的特点 , 可是过分的重视字理分析使学生失掉了自主学习的兴趣并不利于识字教学的效率 , 即使是那些学生明白了字理的字 , 也需要循序渐进的教学 。一年级上册是点点滴滴的渗透 , 下册是稍做面上的渗透 , 本册争取让孩子在认识上产生飞跃 。但是教材也没有涉及声旁表音的情况 , 许多部首学了也不要求学生了解它的原意 , 查字典也并不要求学生要读懂正文 , 总之文字知识要掌握精当、好懂、有用的原则 , 不宜要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学生在分析字形的时候 , (因为在这个学期 , 我们开始要求学生来学习分析字形)编上一句话等等 , 这是一种记忆术 , 老师不必用所谓正规的字理知识去纠正学生 , 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 , 学生只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学会这个字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是老师本人要说的就必须是符合文字学的知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