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诗词背景历史( 三 )


宋太祖建国初年 , 为加强皇权和军事阶层的稳定 , 决定加强中央集权 , 防止将领剥夺权利 。
建隆二年三月 , 宋太祖削去了都点检这个重要的禁军职位 。
同年七月 , 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官的军权 , 禁军的领导机构改为殿前司和侍卫司 , 分别由殿前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和马军都指挥使(三帅)统领 。
但是 , 三帅无发兵之权 。
宋朝在中央设立枢密院来负责军务 。
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 , 其他任何官员都不得过问 。
而枢密院虽能发兵 , 却不能直接统军 , 这样就导致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 。
同时 , 宋朝经常更换统兵将领 , 以防止军队中出现个人势力 。
宋朝的兵力部署可谓“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
宋朝的军队分为四种 , 即禁军、厢军、乡兵、藩兵 。
禁军是中央军 , 也是宋朝军队的主力 。
厢军是各州的镇兵 , 由地方长官控制 。
乡兵则是按机关抽调的壮丁 。
藩兵是防守在边境的非汉民族军队 。
北宋中期以后对辽、西夏等国的战争 , 使得军事费用增加 , 对统兵将帅限制太多“权任轻而法制密” , 将不专兵 , 动相牵掣 , “元戎不知其将校之能否 , 将校不知三军之勇怯 , 各不相管辖 , 以谦让自任 。
”[11]和军纪不明使宋军严重缺乏训练 , 终日“游戏于廛市间 , 以鬻巧诱画为业 , 衣服举措不类军兵”[12]“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 。
”[13] 。
张演评说:“宋朝之待武臣也 , 厚其禄而薄其礼 。
”[14]宋代的农材赋役制度 , 大致延续中唐之后的两税法 , 但增加了丁税 。
而差役则甚为繁重造成人民负担 , 因此王安石变法时有免役法的推行 。
宋朝经济宋太祖建国时就确立了土地私有产权制度 , 买卖自由 , 并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 租佃经营成为重要的土地经营形式 。
租佃契约期满后佃农可以自由决定终止或续约[15] 。
人口流动性增强 , 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
有学者认为宋代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6] 。
宋代的经济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 , 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 。
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 , 海外贸易发达 , 和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地区总计58个国家[来源请求]通商 。
南宋初期对华南地区的大规模的全面深度开发 , 促成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 , 从此完全取代华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地位 。
农业北宋初期大面积开荒 , 土地不抑兼并 , 农田规模扩大 , 为提高耕种效率 , 注重兴修水利 , 改进农具 , 改良品种 , 农业发展迅速 。
许多新形田地在宋朝出现 , 例如梯田(在山区出现)、淤田(利用河水冲刷形成的淤泥所利用的田地)、沙田(海边的沙淤地)、架田(在湖上做木排 , 上面铺泥成地)等 。
这大幅增加了宋朝的耕地面积 。
至道二年(996年) , 宋廷掌握耕地为三百一十二万五千两百余顷 。
到天禧五年(1021年)增加到五百廿四万七千五百余顷 。
到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达到耕地面积顶点7.0亿亩.各种新的农具在宋代出现 , 例如新式水车龙骨翻车和筒车 。
代替牛耕的踏犁 , 用于插秧的鞅马 。
新工具的出现也让农作物产量大幅成长 。
一般农田每年可亩收一石到一石半 , 江淮 , 两浙 , 福建 , 川陕 , 荆湖地区一年可达到二至三石 。
北宋时宋真宗从占城引进耐旱、早熟的稻种 , 分给江淮两浙 , 就是后来南方的早稻尖米 , 又叫占城米、黄籼米[17] 。
两宋时太湖地区稻米产量居全国之首 , 尤其以平江府(今苏州)为代表 , 有“苏湖熟 , 天下足”(指苏州和湖州)或“苏常熟 , 天下足”(指苏州和常州)之称 。
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农业发展迅速 。
一些北方农作物粟、麦、黍、豆来到南方 。
宋朝农业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