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诗词背景历史( 四 )


棉花盛行种植于闽、广地区 。
茶叶遍及今苏、浙、皖、闽、赣、鄂、湘、川等地 。
种桑养蚕和麻的地区也在增加 。
甘蔗种植遍布苏、浙、闽、广、等省[18] , 糖已经成广泛使用的食品 , 出现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制糖术的专著:王灼著《糖霜谱》[19] 。
[编辑] 手工业宋朝哥窑——米色釉贯耳瓶北宋的主要矿产包括金、银、铜、铁、铅、锡、煤等 。
北宋仁宗在位时代金属矿藏达到两百七十余处 , 较盛唐年间增加一百余处 。
仁宗时期 , 每年得金一万五千多两、银廿一万九千多两、铜五百多万斤、铁七百廿四万斤 , 铅九万多斤、锡卅三万斤 。
宋朝的丝、麻、毛纺织业都非常发达 。
西北地方流行毛织业 , 四川、山西、广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麻织业非常发达 。
到南宋时 , 广东雷州半岛地区和广南西路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 。
两浙和川蜀地区丝织业最发达 。
宋朝廷还在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设立织锦院 , 也就是官办的丝织作坊 。
而相关的印染业也因此发达起来 。
宋朝官窑、民窑遍布全国 。
时有河北曲阳定窑、河南汝州汝窑、禹县钧窑、开封官窑、...
汉代诗词的发展历程? 汉代诗歌 , 中国西汉初至东汉末大约400年间的诗歌创作 。
包括文人创作和民间歌谣 , 而以两汉乐府和东汉末年的文人五言诗成就最高 。
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徒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 。
汉武帝时期 , 正式建立乐府官署 , 由精通音乐的李延年充任协律都尉 , 负责制定乐谱和训练乐员 , 同时大规模地搜集民歌配乐演唱 。
乐府官署的设置 , 使汉代民歌得以大量保存 , 在汉代文人诗坛特别冷落的情况下放射出异常绚烂的光彩 , 从而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继《诗经》、《楚辞》之后的第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
汉乐府民歌题材广泛 , 内容丰富 。
其中有些诗揭露了官僚贵族的豪奢与残暴 , 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痛苦 , 展现了汉代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 , 传达出被压迫人民愤怒反抗的呼声 。
如《相逢行》、《妇病行》、《东门行》等;有些诗反映了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 , 如《十五从军征》、《战城南》、《饮马长城窟》、《古歌》等;有些诗反映了青年男女的爱情和弃妇的痛苦哀怨 , 如《上邪》、《有所思》、《上山采蘼芜》、《白头吟》、《怨歌行》、《孔雀东南飞》等;还有些诗反映了社会动乱给人们带来的不幸 , 如《枯鱼过河泣》、《乌生》等等 。
在艺术上 , 汉乐府民歌多采用叙事的形式 , 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 如《孤儿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语言朴实凝练 , 不事雕琢 , 如《江南》;句式上灵活多样 , 有四言、杂言 , 而其最大贡献是开创并完成了五言诗的形式 , 不仅影响到东汉文人五言诗的创作 , 而且直接为建安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
与汉乐府民歌比较 , 汉代文人写诗的很少 。
西汉文人诗主要有以刘邦《大风歌》为代表的楚歌 , 传统典雅的四言诗以韦孟《讽谏诗》等为代表 。
直到东汉时期 , 在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下 , 文人五言诗才开始出现 。
班固的《咏史》是第一首文人五言诗 。
其后文人五言诗如雨后春笋 , 如张衡的《同声歌》、秦嘉的《赠妇诗》、赵壹的《刺世疾邪诗》等 。
其中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 , 是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 。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大都是些失意文人 , 诗中所抒发的大都是他们失志伤时、离愁别怨及人生无常的忧愤情绪 , 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 , 因此在民间广为流传 , 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早期文人五言诗的典范 。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称誉它为“五言之冠冕” , 给予极高的评价 。
汉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宋书·乐志》和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汉代文人诗主要保存在《史记》、《汉书》、《后汉书》以及南朝梁萧统《文选》、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