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韵怎么押( 四 )


(d—ɑnɡ)领头的名叫刘志丹 ,  (d—ɑn)把红旗举到半天上 。
(sh—ɑnɡ)草堆上落火星大火烧 , (sh—ɑo)红旗一展穷人都红了 。
(l—iɑo)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 (sh—ɑn)陕北红了半个天 。
(t—iɑn)紫红犍牛自带耧 ,  (l—ou)闹革命的心思人人有 。
(y—ou)……——李季《王贵与李香香》上面几节诗 , 每两句为一个单位互押(其中只有第四节与第三节通押江阳韵) 。
诗所押韵辙的顺序是:遥条辙(ɑo韵)、言前辙(ɑn 韵)、江阳辙(ɑnɡ韵 , 包括三、四两个小节)、遥条辙(ɑo韵)、言前辙(ɑn 韵)、油求辙(ou韵) 。
(四)间隔韵 。
这种押韵的方式是没有定规的隔几行押韵 。
如:也许它真的是一片海 , 我是一朵灼热的浪花; (h—uɑ)当我知道它是瀚海 , ——我才发现:我是一粒炙干的沙 。
(sh—ɑ)青春呢?贮在了茫茫的沙浪里 , 只有沙枣向我吐露幽幽的情话 ,  (h—uɑ)——在这高高的天山下 。
(x—iɑ)我是一粒沙 。
(sh—ɑ)如果我能补偿过去 , 我愿一身分作两下: (x—iɑ)一半儿搀进胶土里 , ——铺就绿茵松软的苗床;一半儿拌进水泥中 , ——凝成大厦金属的骨架 。
(j—iɑ)——杨牧《瀚海━—写给我的年青时代》全诗共分三节 , 押“发花”辙 。
第一节“沙”与“花”间隔两行;第二节“话”与第一节末一行的“沙”间隔三行 , “下”和“话”没有间隔;第三节的“下”与“沙”间隔一行 , “架”与“下”间隔三行 。
这种没有定规的隔几行押韵 , 用韵非常自由 。
至于到底隔几行押韵好 , 则依具体情况而定 , 以不影响表情达意同时读起来依然铿锵和谐为度 。
《燕歌行...
古诗中的韵怎么押

诗歌中怎样押韵? 诗歌都是押韵的 。
有的是句句押韵 , 有的是隔句押韵 。
近体诗除有的句首入韵外 , 都是隔句押韵 。
古体诗一般也是隔句押韵 。
在这一点上 , 两者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
说近体诗押韵严格 , 主要是指:⑴近体诗一般只用平声韵 , 古体诗则既可押平声韵 , 也可押仄声韵 。
⑵近体诗不能”出韵“ , 也就是说 , 韵脚(即押韵的字)必须只用同一个韵中的字 , 不许用邻韵的字 。
诗人用韵一般根据当时的语音 , 同韵(即主要元音、韵尾相同)相押 。
上古三十个韵部基本上适用于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 。
魏晋以后 , 语音的变化越来越大 , 诗人用韵也有不同 。
南北朝出现了许多供诗人选字押韵而编写的韵书 。
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 分为一百九十三韵(声调不同属于不同的韵) 。
北宋陈彭年编篆的《广韵》 , 在《切韵》的基础上细分为二百零六韵 。
但是《切韵》、《广韵》的分韵都过于琐细 , 不完全符合当时的口语 , 诗人们都苦其苛细 。
事实上唐朝人做诗也不完全按照一百九十三韵或二百零六韵 。
当时就有”同用“的规定 , 允许人们把某些临近的韵合起来用 。
到南宋江北平水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就把同用的韵合并起来 , 成一百零七韵 。
与此同时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又并为一百零六韵 。
这一百零六韵就是常说的”平水韵“ 。
”平水韵“包括平生三十韵 , 上声二十九韵 , 去声三十韵 , 入声十七韵 。
尽管”平水韵“是南宋时才出现的 , 但反映了唐朝人做诗用韵的部类 。
例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用真韵 , 李白《渡荆门送别》、杜甫《旅夜书怀》用尤韵 , 杜甫《登高》用灰韵 , 等等 。
唐以后直到近代 , 尽管实际语音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 但人们做近体诗时 , 还都依照”平水韵“ 。
每一首诗的韵脚都必须是”平水韵“中同一韵里的字 , 否则就叫”出韵“ 。
”出韵“的诗 , 就不能算标准的近体诗 。
所以 , 近体诗的用韵是很严格的 。
古体诗就不然 , 它用韵较宽 , 可以用邻韵的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