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韵怎么押( 五 )


例如杜甫《北征》的第一段 , 韵脚”吉、室、日、筚、出、失“是质韵 , ”勿“是物韵 , ”切“是屑韵 , ”惚“是月韵 。
古体诗还可以换韵 。
例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前十几句 , 基本是平仄相间:”客、瑟“是陌、质和韵(仄) , ”船、弦“是先韵(平) , ”别、月、发“是屑、月和韵(仄) , ”谁、迟“是支韵(平) , 而”见、宴、面“是霰韵(仄) 。
至于楼上说的”平仄“ 。
到齐梁时代 , 诗体又逐渐发生了变化 。
这种变化主要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创作中讲究平仄 。
当时有所谓”永明体“ , 它的特点就是讲究声律 , 沈约和谢脁为其代表作家 。
到唐代 , 就正式形成了一种讲究平仄和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 。
这就是所谓”近体诗“(包括律师和绝句) 。
但唐以后也仍然有按照古诗的作法写诗的 。
既不讲究平仄和对仗 , 这种诗称为”古体诗“ , 也叫”古风“ 。
【省略掉的是平水韵 , 你可以到网上搜搜 。

古诗押韵规则 什么叫“押韵”?在“韵文”里 , 用同一个“韵”的字放在句尾 , 使之产生一种声音回环的和谐感 , 这就叫“押韵” 。
由于押韵的字放在句末 , 所以又叫“韵脚” 。
押韵时可以每句都用(指句号 , 含叹号、问号 , 为一句) , 也可以连分句也用韵 , 还可以隔句或隔几句才用韵 。
这叫押韵方式 , 或称“韵律” 。
韵的和谐程度是构成的条件的差异而不同造成的 。
如果主要元音与韵尾(指有韵尾的字)完全相同 , 就是最和谐、最严格的韵;如果主要元音不同 , 只是接近 , 那就是较宽的韵(如:“门”men、“心”xin , );如果不同程度更大 , 连韵尾也不同 , 那就是“通韵” , 也就是更宽的韵(一般用在散文押韵是在诗文中 , 把同韵字放在不同句子的相同位置上 , 一般把韵放在句尾 , 所以又叫韵脚 。
句子押韵 , 不仅便於吟诵和记忆 , 更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谐和之美 。
例子(1):白日依山尽 ,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 更上一层楼 。
中) 。
怎样才能写出押韵的诗歌? 汉字的发音 , 用汉语拼音来解释 , 是由声母和韵母两个音合拼而成 , 比如“人”字的发音 , 由声母r和韵母en拼出来 。
所谓押韵 , 就是两句话 , 各自最后一个字的拼音韵母相同 。
比如人(r-en)和真(zh-en)、春(ch-un) 。
这里春字的韵母un实际是uen的缩略规范 , 其中en是韵尾 , 押韵 , 只要韵尾一致即可 。
平仄 , 是汉字发音的声调 , 平声 , 过去分阴平、阳平 , 相当于今天汉语拼音声调中的一声和二声;仄声 , 过去有上、去、入三声 , 上声相当于今天汉语拼音声调的三声 , 去声相当于今天汉语拼音声调的四声 。
入声 , 这个声调 , 在今天的标准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了 , 过去的入声字 , 今天已经分摊进其他四个声调里 , 其中以归入平声的居多 。
作为诗词、诗歌来讲 , 由于体裁的不同 , 押韵的方式也略有差异 。
像我们看到的古诗中的五言、七言等体裁 , 是两个五言或七言句子合成一个完整句子 , 称为“一联” , 每联的结尾押韵 。
而且 , 韵字的声调必须保持一致 , 即平声和平声字相押 , 仄声和仄声字相押 。
平仄声调之间不得押韵 。
但是 , 有一些特殊情况下 , 一联中的两个句子都需要押韵——其一长诗(篇幅较短的诗 , 中间换韵的情况极为罕见)换韵的地方 , 换韵的一联 , 首句要起新韵 , 次句要押新韵 , 其后 , 每联一押新韵 。
其二 , 就是一首诗的首联首句 , 通常可押可不押 , 主要看首句尾字的声调 , 如果首句尾字的声调与全诗韵脚声调一致 , 则必须押韵 , 反之 , 则不用押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