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赞美烛之武的诗词(古代的)( 二 )


此篇没有听烛之武论战,但烛先生见了秦穆公时讲的一番话是审时度势切中要害的 。
大敌当前,烛之武义无返顾,顾不得自己年老体迈,勇敢地救国救难于水火 。
小小如郑国,不用说秦晋联手打击,即使其一,郑国也未必是其对手 。
郑国如何退秦师,烛之武锦囊妙计是不费一兵一卒,而以外交斡旋,使秦国认识到,灭郑实际上壮大了晋,而晋强于秦不利,从而借他人之兵退了秦师 。
古代之“士”真了不得 。
前有“曹刿论战”,此又一“烛之武退秦师”,由不得你不信 。
来自民间的、群众的智慧是不可小瞧的,“不战而降人之兵”,秦穆公如何没有认识到,“晋强而秦不利”这样的道理呢?秦国难道没有这样有眼光的谋士吗?烛之武绝对不会危言耸听,秦穆公也不是一时糊涂,形势所然,烛之武分析的是一语中的 。
秦穆公和晋文公绝非等闲之辈 。
秦退师,但留下了伏笔,表面上是替郑国防守,实则伺机而动 。
晋文公重耳当然是个有眼光的人,晋国也乘势收兵 。
一场灭顶之灾随之化为乌有,郑国得救了 。
参考资料:http://mindaghb.blog.163.com/blog/static/7075241200783911183/
烛之武的资料 烛之武绝对是个人物,可以说是个英雄,短短几句话就消弭了一场事关郑国存亡的战争 。
真真的了不起!正史上对他的记述除了《左传》的这些文字外,似乎再难找到他的名字了 。
《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 。
“人”“使”二字让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 。
还是小说里的描写更具体鲜活清晰,蔡元放《东周列国志》里说:烛之武“须眉尽白,佝偻其身,蹒跚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无不含笑”;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 。
从浜罄吹谋硐掷纯矗?搜圆恍椤H萌诵牡咨?傻氖牵?庋?娜宋镂?巍袄喜患?谩保?旯?呤??仓皇歉鲂⌒〉母涸鹧?淼摹班稣?保俊?a href=http://www.2312333.com/list14/"http://www.teachercn.com" target="_blank">教师教学用书》称佚之狐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这让人实在不敢苟同 。
佚之狐了解烛之武是不假,但为什么不尽早在其“壮也”时向郑伯举荐?以我小人之心度之,恐怕还是担心一旦烛之武灿烂了发光了,自己就要黯淡了 。
嫉妒,红眼病,恐怕从大禹哪会儿就从兔子传到了人身上 。
其实,“说”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 。
郑国太宰叔詹颇有知人之明,他举荐“佚之狐”绝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 。
佚之狐也未必不能说退秦师;只是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性太重了 。
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动秦穆公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地钉在历史的柱子上让后人指指点点 。
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可落个“伯乐”的美名 。
好一条精明的狐狸!至此,我们就不难理解烛之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背后的牢骚与怨气了 。
壮士不遇,英雄末路,人生虚掷,那份悲哀,那份感伤,与老杜的“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嘘叹是何等的神之契合!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 。
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 。
读这段文字,我总会想到那个夷门抱关者——魏国的隐士侯赢 。
只是侯赢比他更幸运些而已,在“和平年代”就能受到魏公子的礼遇 。
但他们的那种“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的胸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
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情景:一个青年,默默注视着厩里的骏马,心好像骑在了马背上,翱翔于天地间;一个壮夫,沉沉面对草地觅草咀嚼的良驹,心里一定在问,马呀,你何时才能尽情飞驰一展雄姿;一个老者,目光深邃,圈里的老马也垂缨默嘶 。
我们还可以想象:烛之武向多少人探问过天下的分分合合,路人、行商、政客(其中可能就有佚之狐);可以想象出多少个日夜他翻看竹简的手势与眼神;想象出多少次他侧耳细听能从王宫里传来征召自己的声响时的焦急与渴盼 。
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