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结合的古诗词有哪些

虚实结合的诗歌有:杜甫的《月夜》、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陈陶的《陇西行》、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等 。
虚实结合的词有: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武陵春》等 。
具体分析: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以后 。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南京)丞,刚由洛阳到江南,恰巧辛渐正要回洛阳,于是作此诗送朋友辛渐 。
前两句是诗的第一层,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它如同用一幅巨大的水墨山水画作背景,衬以高高的芙蓉楼,奔腾的大江,如织的冷雨,接天连江,友人、高楼、整个吴地都笼罩在潇潇冷雨中,为即将的离别平添几分悲凉气氛 。“楚山孤”既是写实景,也是诗人孤寂心情的写照 。一向豪迈的王昌龄,一场送别,一阵冷雨,怎会如此落寞?原来诗人被贬岭南,自负甚高的王昌龄在官场上很不得意 。
再如:李清照的《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李清照晚年,处于国破家亡,流离异乡时作此词 。上阕多用实字侧重外形实写:女词人被无情的风雨锁在家中,十分苦闷;天放晴后,落花已化为尘土,令人惋惜 。因金兵南侵,丈夫赵明诚在离乱中辞世,自己只身流落浙江金华,目睹春景及丈夫遗物、遗著《金石录》,觉得物是人非,悲从中来,万事皆休,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且懒于梳头,甚至有时正想开口,可是眼泪已夺眶而出 。
上阕只在第四句用了虚字“欲语”,出语看似平易,用意无比精妙: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悲痛状态和满腹忧愁表现出来,扣人心弦!
下阕侧重内心发掘:女词人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正春光明媚、游人如织,也来了出游之兴,准备划船前往 。但又担心舴艋“轻舟”太小,载不动自己那许许多多的忧愁 。
前三句一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词意转折,配合实字表达,收到尺水兴波,感人至深的效果 。实词“轻舟”为下文的“愁重”作铺垫和烘托,使“愁”变得沉重,亦是女词人感情的无比深沉!也使抽象的“愁”变得具体可感,“奇气纵横”!无怪乎有人评论:后主李煜将“愁”变成水,秦观将“愁”变成随水而流去的物,李清照又进一步把“愁”搬上了船,而写《西厢记》的董解元却把“愁”从船上卸下,又驼到马背上去了 。似此,也不怪李清照在《声声慢》词末,绝望地悲鸣,无助的呻吟,撕心裂肺,催人泪下地再写“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古诗赏析的虚实结合是什么意思 中国古诗词的艺术规律,是一门纵贯数千年,横涉千万家的博大精深的学问,笔者本着一个学诗者的初衷,浅谈诗词写作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虚实结合 。
一、什么是古诗词的虚与实?何谓虚?即空虚,空无所有;何谓实?即真实,实在 。
吴乔从传统的表现手法“赋、比、兴”去辨析古诗词的虚实结合,阐明了虚实的辩证关系 。
他在《围炉诗话》中云:“比兴是虚句活句,赋是实句 。
有比兴则实句变为活句,无比兴则虚句变为死句” 。
又云“文章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 。
雅颂多赋,是实做,骚多比兴,是虚做,唐诗多宗风骚,所以灵妙” 。
诗歌理论的虚与实,通常包括四种内涵:1、实,指诗人描写刻画的实体形象;虚,指实体形象所暗示出来的空白形象 。
2、实,指客观有形的物象;虚,指主观的无形活动 。
3、实,指具体描绘;虚,指抽象的议论 。
4、实,指眼底景象;虚,指意中景物 。
总之,眼见为实,心想为虚;已然为实,未然为虚;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 。
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实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是虚景 。
又如《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是实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是虚景 。
他老人家诗词中的虚景多数是未然的图景 。
二、虚实结合在古诗词中有何重要作用?关于虚实的重要作用,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
”鉴于诗词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诗人谋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