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结合的古诗词有哪些( 二 )


如唐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冬十月,唐王朝官军破贼于洛阳 。
次年春,杜甫正寓居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忽听官兵捷报,诗人欣喜若狂,写下这首生平唯一的一首欢快的诗 。
它前两联写实 。
诗人初闻蜀中大地“收蓟北”,意味着盘踞八年的“安史之乱”老巢被摧毁,杜甫禁不住“涕泪满衣裳”!这是悲极而喜而又喜极而悲!他回头看看与自己一同饱受战乱苦难的妻子儿女,她们哪里还有愁云?遂卷起诗书,与家人同喜同乐!“收蓟北、涕泪满衣裳、却看、漫卷诗书”都是突然之间“喜欲狂”的生活真实!后两联写虚 。
我们“放歌”、“纵酒”欢庆胜利,共庆失土的收复;我们焕发青春,返老还童,与年少的儿女作伴还乡,告别流离失所的生活 。
诗人虽然此时身在异域,思绪早已鼓翼而飞,沿着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峡入长江,再出巫峡至襄阳,转向洛阳还故乡 。
诗人回家畅想曲的节奏轻快、和谐,地点转换让人目不暇接!此时杜甫的感情,如洪峰迭起,向前奔涌,一泻千里啊!假如没有这两句虚笔,一路实写到底,就难以表现诗人乍闻胜利消息时的喜极心情和急欲赶路返乡的愿望!此诗之所以被誉为“杜甫生平快诗”,关键之一在于虚实妙合!虚写尤不可缺,恰如王世贞《艺苑卮言》所云:“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一必虚 。
”三、如何运用虚实结合?虚实结合这种笔法,十分复杂且十分深奥 。
大体而言,有以下四种:1、用字的虚实 。
古人对用字的虚实,有两种不同看法:一是认为虚字易用,实义少,灵活婉转而有弹性,容易把诗做活;另一种认为虚字实义少,用不好时诗句软弱无力,诗意空洞 。
而实字可使诗句刚劲挺拔、奇气纵横 。
古代的诗词名家,善于驾驭虚实结合 。
如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李清照晚年,处于国破家亡,流离异乡时作此词 。
上阕多用实字侧重外形实写:女词人被无情的风雨锁在家中,十分苦闷;天放晴后,落花已化为尘土,令人惋惜 。
因金兵南侵,丈夫赵明诚在离乱中辞世,自己只身流落浙江金华,目睹春景及丈夫遗物、遗著《金石录》,觉得物是人非,悲从中来,万事皆休,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且懒于梳头,甚至有时正想开口,可是眼泪已夺眶而出 。
上阕只在第四句用了虚字“欲语”,出语看似平易,用意无比精妙: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悲痛状态和满腹忧愁表现出来,扣人心弦!下阕侧重内心发掘:女词人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正春光明媚、游人如织,也来了出游之兴,准备划船前往 。
但又担心舴艋“轻舟”太小,载不动自己那许许多多的忧愁 。
前三句一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词意转折,配合实字表达,收到尺水兴波,感人至深的效果 。
实词“轻舟”为下文的“愁重”作铺垫和烘托,使“愁”变得沉重,亦是女词人感情的无比深沉!也使抽象的“愁”变得具体可感,“奇气纵横”!无怪乎有人评论:后主李煜将“愁”变成水,秦观将“愁”变成随水而流去的物,李清照又进一步把“愁”搬上了船,而写《西厢记》的董解元却把“愁”从船上卸下,又驼到马背上去了 。
似此,也不怪李清照在《声声慢》词末,绝望地悲鸣,...
高考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和想象的区别是什么举个例子 虚实结合就是通过来写实景,延伸而说到其他诗人想要表达的精神或者所思所想,以景写情的诗就是很好的表现 。
实为景,虚为情 。
想象则就是全凭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来构造出一幅诗画 。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李贺的诗 。
当然,虚实结合和想象还是有很多联系的 。
这个不能说有太明显的区别解释的不够系统和标准,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古诗鉴赏 虚实结合和会意双关怎么区分 如轻舟已过万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
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