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结合的古诗词有哪些( 六 )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想象仲秋时节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虚实结合 。
下阕,“鹏北海,凤朝阳 。
又携书剑路茫茫”用比喻的手法实写廓之携书剑登程的情景,实中有虚,以虚喻实,喻体“鹏北海,凤朝阳”意境豪迈雄壮,充满对廓之的鼓励;“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完全是虚写,想象廓之连中两试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廓之的美好祝福,虚实相生 。
此词用典也很突出,“春蚕食叶”“禹门”“桃花浪““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青云”都用了典故 。
虽是送别词,但因为是送人参加科考,自然不必如一般的送别诗般抒写离情别绪,而侧重于对应考者热情的鼓励和美好的祝愿,合情合理 。
如何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法来鉴赏诗歌 这个问题涉及到动静结合还有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的相关知识,相关介绍如下: 一、动静结合: 1、简介: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道家的飘渺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
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
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文学场景 。
2、典型示例 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 。
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
《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静 。
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
3、手法分类 ①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就是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 。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
②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就是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 。
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两山排闼送青来",一个"送"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 。
③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
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动的巧妙结合 。
④以动衬静即通过描写、渲染动态,反衬静态,突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 。
如贾岛《题李凝幽居》全诗所绘景致十分幽静,其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动感十足,有动作有声音,以动衬静,以响衬静,在月夜寂静之境中,一阵"敲"来,反而更显的环境寂静,更精确地描绘出了诗意;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则是以响衬静的典范 。
⑤以静衬动 即通过描写、渲染静态,反衬动态,突出动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 。
如唐·李颀《琴歌》一诗中:"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
"这是写听弹琴时对音乐美的感受,从听觉来写,以静衬动,而下句说繁星在听琴声时都悄悄隐去,足见听琴者早已陶醉在音乐美中,时间的推移之感被忘却得无影无踪 。
⑥以动衬动就是用运动的事物来衬运动的事物(包括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 。
如苏轼《江上看山》:"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