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卷果
山药大枣的搭配让不爱吃山药的人也会爱上这种吃法呢,再配上桃仁瓜仁之类的,也有滋补的功效呢 。
糖耳朵
这种甜甜的蜜麻花也是超级好吃的呢,因为成型后很像耳朵的形状而得名,色泽亮润,绵密松软,以前是南来顺的最有名 。
豌豆黄
豌豆黄分为民间和宫廷的两种,而且据说还是慈禧太后最喜欢吃的呢,质地绵软细腻,也是相当好吃呢 。
焦圈
焦圈,豆汁和咸菜丝可以说是老北京人最爱的一种标配了吧,焦圈焦香酥脆,一咬下去满满的满足感 。
硬面饽饽
烧饼大小的火烧,有嚼劲有不会觉得硬,微微的甜味还带着香气,但是制作起来比较复杂,现在也是很难吃到了 。
芝麻酱烧饼
芝麻酱烧饼也是传统小吃里比较受欢迎的,现在通常在吃涮肉和羊蝎子的时候都会吃上一个,味道也是香酥可口 。
3000余年建城史、860余年建都史的首都北京,拥有深厚的 美食 文化底蕴,寒食十三绝就是其中之一 。不过到底哪十三绝版本颇多,光是有据可查的就有姜丝排叉、焦圈、糖卷馃、硬面饽饽、艾窝窝、豌豆黄、螺丝转、馓子麻花、马蹄烧饼、驴打滚、蜜麻花(糖耳朵)、糖火烧、奶油炸糕、芝麻酱烧饼——您看看,这就14个了,还有人说面茶也算,但是也有人说,面茶只是寒食节配着凉食吃的老北京“四大茶”之一 , 还有油茶、杏仁茶和茶汤,不能算到里头 。
寒食就是冷食,一般都将其缘起追溯到为纪念介子推死于山火而禁火的传说,但经民俗专家考证,寒食十三绝其实形成于清代,就是十三种北京小吃 。有种生活化的解释似乎更真实:春天到了,用了一冬的炉灶需要清理维修,故此备些小吃冷食,熬过膛炉子那几天 。
十三绝中不乏驴打滚等常见品种,之所以称为“绝”,一说其实是“节”的谐音,而“十三”意指“十全十美”加“福、禄、寿”三星,所以才有了这么吉祥如意高大上的名字 。当然,看似简单的寒食十三绝,讲究也不少,比如虽然品种多达十三个,按照老礼,必须先吃姜丝排叉——这里面有个 养生 的道理:春天乍暖还寒,又是冷食 , 先吃姜 , 取其祛风散寒、暖胃助阳的功效 。
记得西城区文委主任孙劲松说过:寒食十三绝,好像是华天的护国寺小吃最早比较系统地挖掘出来的,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热情日益高涨,愿意参加非遗保护活动的人越来越多,每次招募非遗保护志愿者,报名人数都超标好几倍 。西城非遗保护中心经常举办活动,安排寒食十三绝的传承人,为志愿者举办24个课时的现场讲座 , 介绍这一 美食 文化并传授部分制作工艺 。所以 , 不难学会这十三种美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