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十 )


而这一点则需要教师在课后加强引导 ,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 。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在练习纸上画一画角的符号 , 同时标上数字的方法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更多的是形象思维 , 他们无法在大脑中直接形成很清晰的角的形象 。通过画图的方法 , 能让他们把头脑中的表象具体到纸上 。在画的过程中 , 学生头脑中会产生冲突 。两条边能组成一个角 , 在中间再添上一条边 , 则又形成了两个角 。那么 , 原来的那个角算不算角呢?冲突产生学生自然而然会理解 , 原来的那个角也要计算在角的总数之内 。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 , 空间观念也获得了建立 , 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4这是一节关于角概念建立的课 , 本节课是让学生认识角 , 但是对于角具体的特征 , 学生了解不清楚 。本节课的难点内容是让学生掌握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 角是非常抽象的 , 必须通过学生全身心的参与 , 用多种感官来感受角的大小 , 逐步建立角大小的判断方法 。本节课我感受深的有以下几点:
从生活物体中抽象出角 。新课程标准指出 , 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 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因此 , 本节课先让学生辨析生活中的角和数学上角的区别 ,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的是数学上的角 。再通过物体“剪刀”、“钟表”、“三角尺”的出示 , 让学生仔细观察 , 从这些实物种抽象出角 , 初步建立角的几何图形的表象 。
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角后 , 再让学生指出剪刀张开与合拢时角的所在 , 让学生初步感受角是有大有小的 。再结合钟表的出示 , 不同时间时针和分针形成角的大小也不同 , 让学生再次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 而且角还是有大有小 。这样从实物到图形 , 再从图形到实物的反复转化 , 使学生经历了“数学化”和“再认识”的过程 , 初步感知角的大小形成原因 , 使学生的空间观念不断的生发并逐步的形成 。
在活动中加深对角的认识 。空间观念的形成 , 必须要有动手操作的过程 , 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 , 更需要通过动手操作来完整的形成知识的模型 。因此 , 学生初步感知角后 , 应让学生动手做角 。学生用准备好的工具 , 如小棒、折纸、铅笔、绳子等 , 用自己的方法来做一个角 ,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 完成了各种各样的角 。其实这种做角的过程 , 也就是学生把头脑中角的表象再现出来的过程 。这个动手实践的过程 , 其实就是学生想象、尝试、验证、反思的过程 , 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 , 学生才能逐步加深对角的本质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