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学反思( 八 )


千克和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单位,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学时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无论是导入的设计,1克和1千克的感性认识,还是练习的设计、课后的调查,都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在主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动手操作,应用知识的能力 。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学反思】1、教学时力求遵循知识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了知识的探究、实践的全过程,从而形成与发展,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发展 。
2、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 。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 。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充分的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形成千克和克的表象认识 。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和验证,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推理、论证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新知,从而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 。而在课堂中设计“开放型”的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全方位参与创造了条件 。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启迪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
3、指导学生回顾学习历程,发现一些规律或研究成果,同时,课外延伸,回家调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 。让学生和父母一起到超市或市场,学会估计物体重量或看标注,把研究成果以学习日记形式进行交流,这样加深对克、千克的认识,还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学反思


《千克和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 。千克和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 。所以,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 。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质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