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二则》教学设计范文写法怎么样?( 七 )


十二、总结全文,有收获 ( 2分钟)
师:今天我们走进了古代两部著名典籍《韩非子》和《战国策》,见到了两种不同的矛盾冲突的方式,学习到更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我们班的同学各抒己见,自己的观点也说的很明确,我想:说是能力,听是美德,有归纳定能提高 。因此,借助今天的机会,我想请同学们以“矛盾”为主题,写一篇小作文,用文字告诉我,发生在你们身边的故事 。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在充分讨论和表达的基础上,将口语交际落实成习作训练,用不同的“矛盾冲突”作为读写联动点,带动全篇文章的归纳和应用 。)
板书设计:
寓言二则
《矛与盾》 《鹬蚌相争》 自相矛盾 两者冲突 言过其实 互不相让 实事求是 退一步海阔天空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联系旧知 。让学生回忆过去所学的寓言,并说说寓言的特点 。(借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
2、揭题释题 。理解寓、则的意思 。(寓:寄托,包含;则,篇的意思 。)
二、导学《掩耳盗铃》,揭示学法
(一)初读课文,理解题意 。
1、学生通读全文后,找出题眼盗 。
2、学生字:掩、盗,理解题目的意思 。
3、总结学法:看全文,抓字眼,解题意 。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
1、根据题意,提出问题 。
(1)读了这个题目,我们应提出哪些疑问?
(2)学生讨论,归纳出思考题:a为什么盗?b怎样盗?c盗的结果怎样?
2、边读边想,理解词句 。
(1)齐读第1自然段,学习生字:铛、偷,联系插图,了解什么是铃铛 。
(2)指名读第2自然段,说说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
a齐读第1句,回答: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什么?结合学习生字:碰,理解句式:只要就(只要,提出条件;就,表示必然出现的结果 。)
b齐读第2句,回答:偷铃铛的人是怎样想的?这样想对吗?为什么?结合理解句式:如果就(如果,表示假设;就,表示有了前面的情况就会出现后面的结果 。)理解1、2句间的关系 。(转折)
c齐读第3句,回答:偷铃铛的人是怎么做的?
d齐读第4句,回答:偷铃铛的人结果怎样?联系插图,结合理解句式:刚就(刚,表示时间短;就,产生的结果 。)
3、归纳学法:提问题,抓词句,理解内容 。
(三)再读课文,揭示寓意 。
1、齐读全文,思考讨论:a掩耳盗铃的人可笑吗?为什么可笑?b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归纳学法:读全文,析因果,揭示寓意 。
(四)说话练习:用自己的话将这则寓言讲出来 。
三、指导学生运用学法,自学《亡羊补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