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下 马湘兰的蝶恋花”:

置身繁华之中,却独品落寞滋味,灯红酒绿的陪伴下,马湘春却绝少知心人儿;直到她二十四岁那年,认识了一位落魄才子——长洲秀才工稚登 。相传王稚登四岁能作对,六岁善写擘窠大字,十岁能吟诗作赋,长大后更是才华横溢 。嘉靖末年游仕到京师,成为大学士袁炜的宾客 。因当时袁炜得罪了掌权的宰辅徐阶,王稚登受连累而未能受到朝廷重用;心灰意冷地回到江南故乡后,放浪形骸,整日里流连于酒楼花巷 。王稚登偶然来到“幽兰馆”,与马湘兰言谈之中,颇为投缘,深交之下,都叹相见太晚 。于是,王稚登经常进出“幽兰馆”,与马湘兰煮酒欢谈,相携赏兰,十分惬意 。一天,王稚登向湘兰求画,湘兰点头应允,当即挥手为他画了一幅她最拿手的一叶兰 。这种一叶兰图,是马湘兰独创的一种画兰法,仅以一抹斜叶,托着一朵兰花,最能体现出兰花清幽空灵的气韵来 。
“秦淮八艳”中谁会作诗写词?都有什么佳作传世?秦淮八艳即是指明朝末年秦淮河的八位名妓———以才名相貌诚著一时,柳如是、顾横波、董小宛、陈圆圆、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等八人 。
八位才女皆能诗赋,又兼有爱国气节,历来为人所重 。
这几人之中我认为诗作的最好的是马湘兰 。
楼上已经引出了马湘兰、李香君等人的诗作,不妨研读辨析一下笔法、意境,高下自明 。
不过要注意,秦淮女子由于生活环境及阅历因素,导致诗词意境还是不能很开阔,过于温软(不同于婉约)可能有些人不大喜欢 。
再者,对于八艳更加著称的是她们对人间真情的执着又或变故或早逝而终不能如愿的凄美,如柳如是与钱谦益,马湘兰与王稚登,卞玉京与吴梅村,董小宛与冒辟疆,李香君与侯方域等 。
这些故事在余怀《板桥杂记》中有记载,冒辟疆有《翠潇庵记》里写了董小宛 。
另外以八艳为主题的文人创作还有《桃花扇》等,后者多经艺术加工,以使其符合多数人“大团圆”式的审美取向,读时注意甄别 。
以上是本人读完《翠潇庵记》所感又有道听途说之见闻,见识浅薄,不免有失公允,未可全信 。
翻译下 马湘兰的蝶恋花”:

苏东坡的诗词,蝶恋花,谁有赏析花褪残红青杏小 。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
题 解】 蝶恋花,又名《鹊踏枝》、《凤栖梧》 。
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梁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 。
双调,六十字 。
这首《蝶恋花》作于何时已不可考 。
只知苏轼晚年贬官惠州期间,曾叫随行的侍妾朝云歌唱 。
这首词在感叹春光易逝、佳人难得中,表现出作者寂寞失意的惆怅 。
句 解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 。
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 。
“残红”,是说红花已所剩无几 。
着一“褪”字就深了一层,不但花少,且已褪色,感伤之情更浓 。
睹暮春景色,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 。
不过一般人写伤春意绪,总会把那种凄迷寥落之感表达到极致 。
苏轼则更多了一些旷达 。
有繁华就有衰落,有凋谢就有新生 。
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
接着,作者将目光从一花一枝上移开,转向不远处更加开阔的地方 。
只见燕子掠着水面低飞,绿水环绕着人家的墙院 。
寥寥几笔,便勾画出春意未尽的乡村图景 。
飞动的燕子为画面增添了动态之美;“绿水人家”则带来了生活的气息,并为后文“墙里佳人”的出现作好了铺垫 。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人以为应是“晓” 。
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 。
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 。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是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 。
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愈来愈少;普天之下,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 。
“柳绵”,即柳絮 。
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 。
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 。
“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