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读书心得怎么写?( 二 )


第三段先言“悲”,后得“感” 。“悲”不是简单地对前文“死生亦大矣”的痛感的强调,而是为人类永远无法超越的认识上的局限性而感到悲伤 。具体说来,包含两层意思 。不明白为什么昔人兴感之由与自己能如符契一般相吻合,因此只能临文嗟悼,叹息不已,此其一也 。明知时人崇尚的老庄思想中视生死为同一是荒诞和虚幻的,可后人依然会和今人有同样的感慨 。
文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觞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许多人以为此处之悲仍为死生,其实不然 。那里的“悲”系指人类对死生认识上的局限性,即对当时社会文人士族借老庄思想来逃避现实,逸情山水,麻醉自己,漠视生命的态度,而且这种无法摆脱的认识上的局限性古今同一,此为其二 。
结尾的“感”出自“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由“悲”类推而来 。正因为古人和今人在认识上有不可抗拒的共性,所以兰亭盛会的诗文也将使之后的读者产生同样的感触,即情感上的共鸣 。文情至此,作者的“悲”与“痛”就应说已经被“感”所代替,转变为一种相对平和舒缓,甚至趋于欣慰或愉悦的状态,进而使文章的情感走向与开头的“乐”产生呼应的迹象,使文章感情境界得到升华,较之前文的视听之娱,当属难得的精神享受或超凡的情趣转化 。
理趣之美:理趣之美,在于文章二三段快然自足、倦然有感和临文嗟悼、世殊致一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与人文价值 。

《兰亭集序》读书心得怎么写?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 。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至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 。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恨事 。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摹本 。(让学生看教材中《兰亭集序》书法作品)从摹本可以判断“书中极品”的评价绝非妄言 。而此文为什么又被称为“文中上品”呢?它为什么跨越千年依然动人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