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的故事和诗词( 四 )


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亲到坟茔去祭扫 。
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 。
祭罢,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 。
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 。
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 。
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 。
六、清明节用花,一般来说,白色的花表示哀悼,选择白百合、马蹄莲等用于扫墓是比较合适的,而白玫瑰、栀子花或素色的花则象征着惋惜和怀念 。
还有的人偏爱蓬莱松、排草等朴素植物 。
当然,如今扫墓用花也不再拘泥于此,很多市民会根据过世者的年龄和喜好选择花卉种类,如勿忘我、黄玫瑰、红玫瑰、天堂鸟等 。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
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
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 。
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 。
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
”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节折杨柳的由来 清明插柳或戴柳的由来第一种说法,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
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
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 。
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 。
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
”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
第二种说法,清明节春风明媚,绿树成荫 。
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 。
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 。
这个习俗究竟从何而来呢?关于清明节有个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 。
据说柳永生活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 。
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 。
但因为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虽中过进士最后却于襄阳贫困而亡 。
他的墓葬费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 。
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 。
其实这个习俗早在唐代就有了 。
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 。
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人们踏青玩游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 。
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有关 。
春节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摇摇柳枝了 。
第三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 。
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 。
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 。
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 。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
”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
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
”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
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
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 。
“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
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
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
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 。
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