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讲诗词讲得怎么样?( 三 )


汉字与其他所有民族的文字都不一样,是单音独体 。
比如 “花”,一个字一个音,在英语中是 “flowers”,就是好几个音 。
“天”,一个字,没有韵律; “蓝天”,两个字,还是没有韵律,“蓝天白云”,中间就有了一个停顿 。
因此,单音独体的字,要想有韵律,最简单最原始的就是二二的停顿 。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最早的 《诗经》是四言体,二二的节奏 。
从周朝开始,我们国家就有了吟诵的传统 。
《周礼》记载太师教国子诗歌入门,用 六个方法:兴、道(通“导”)、讽、诵、言、语 。
“兴”即兴发感动,让小孩子体会诗歌作者内心深处感发的感情 。
“兴”可以随便联想 。
李商隐有一句诗 “丹丘万里无消息,几对梧桐忆凤凰”,有的人就会把 “几对”联想为数量词,以为是几对梧桐树的意思 。
这是错误的联想 。
这里的 “几对”其实是 “多少次面对”的意思 。
老师引导你正确地理解诗歌的意思,即为 “道” 。
“讽”,《周礼》的注解是 “不开读之”,即为背,背下来才真的能够体会诗的幽微深厚的意蕴和美 。
背下来还不够,然后还要 “诵” 。
《周礼》注解说是 “以声节之” 。
诵要有节奏、声调 。
所以说吟诵的时候就对诗歌有一种更细致深刻的体会和感受 。
“兴、道、讽、诵”这四个方法是读诗最重要的 。
兴,内心要富于感发,感发也不能胡思乱想,要有正当的途径,然后你要会背,会吟诵 。
自周朝始我们形成了吟诵的传统 。
那个时候,诗是要背的,而且要吟诵、歌唱的 。
诗歌中的五言体、七言体也是结合我国语言文字的特色自然发展出来的 。
汉武帝建立乐府,搜集各地方的歌谣或是名人的诗篇作品,然后配合音乐来歌唱 。
管理乐府的官员李延年曾向汉武帝唱了一首诗:“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 。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
”汉武帝惊闻有美女如此,原来是李延年的妹妹,此人就是后来的李夫人 。
李延年唱的这首诗,基本上五个字一句 。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一句是八个字,但“宁不知”三个字是衬字,基本上按照节奏韵律就是五个字一句 。
《汉书》记载李延年 “为新变声” 。
自此开始有了五言诗 。
北方的诗歌音乐系统,从 《诗经》开始到乐府诗歌,由四字一句发展为五字一句 。
南方也有个音乐的系统,是楚国的楚辞 。
楚辞最有名的作品当然是《离骚》 。
《离骚》很长:“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
”前面六字、后面六字中间一个兮字,这样一句话太长,不方便创作和歌唱,所以这个体裁没有被后来的诗人继承,而是被写赋的人继承了 。
楚国除了屈原的这个长篇《离骚》以外,楚国真正流行的,是他们祭祀鬼神的诗歌——— 《九歌》 。
《九歌》也有长短不整齐的句子,但是其中有一种形式,被后人广泛传承,那就是前三字后三字,中间一个兮字:“入不言兮出不辞,陈回风兮载云旗,乐莫乐兮新相知 。
悲莫悲兮伤别离 。
”这是七字一句 。
所以楚汉之交,楚霸王项羽《垓下歌》唱的是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汉高祖刘邦 《大风歌》唱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
”再发展到了曹魏时期,魏文帝曹丕有诗:“秋风起兮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
”七个字一句 。
这就是七言诗 。
中国古典诗歌整体的演进是与我们语言文字单音独体的特色分不开的 。
无论是 《诗经》的四言体、乐府的五言体、或者是楚歌的七言体、还是魏文帝《燕歌行》的把 “兮”字取消的七言体,基本的节奏都是二二、二三,或者二二三 。
同时这种基本的节奏一定是循环的,不仅是每一句内部有平仄的配合平衡,一串诗下来,同样有循环往复的节奏 。
比如 《离骚》的开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
皇览揆...
一生奔波为诗词阅读答案 1.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 。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
青春都一饷 。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奉旨填词柳三变《鹤冲天》2. 叶嘉盈,一生奔波为诗词第一段有什么作用(4分)总起下文“我一生一世都喜欢古典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