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三峡》优秀教学设计( 四 )


(二)按照这“六法”,学生细读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资料独立疏通文意 。
六、作业
独立思考,翻译全文 。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文学常识导入 。
二、检测作业完成情况
1.交流翻译心得 。
2.小组内提出完成作业过程中的难点,合作交流 。
3.全班合作互助,翻译全文 。
参考:
在三峡的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几乎没有半点空隙 。层层叠叠的山岩峰峦,遮蔽了天空,挡住了日光 。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季,大水漫上两岸的丘陵,上行、下行的水路都断绝了 。有时皇帝有诏命必须火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动身,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骑上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飞翔,也没有如此迅速 。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两岸山色 。极为陡峭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姿态奇特的柏树,大小瀑布,在那里飞射冲刷,江水清澈,树木繁盛,群山峻峭,绿草丰茂,确实很有趣味 。每逢雨后初晴或霜天清晨,树林山涧冷落而萧索,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声鸣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厉 。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 。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三、整体感知,把握脉络 。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全文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每个层次主要写的是哪种景物?
明确:
三峡的山、水 。
两个 。
一层:三峡的山 。
二层:三峡的水 。
2.第二个大层次又分成哪几个小层次?
明确:
夏季的三峡 。
春冬的三峡 。
秋季的三峡 。
四、研读第一层次:三峡的山
1.作者集中写三峡的山的是哪一段?
明确:第一段
2.写出了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山高岭连,峡窄水长
3.作者是如何体现三峡山的特点的?
明确: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先用“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来写三峡山高岭连的特点,再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了山势高大狭窄的特点 。
4.本文是为《水经》作注,应该重点在写水,可是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才开始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因为山势造就水势,写山的特点,为写水作了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
五、研读第二层次:三峡的水
研读:夏季的三峡
1.夏季的水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水涨流急,交通阻断 。
2.在写夏季三峡水是,作者运用哪些方法去体现三峡特点?
明确:
(1)王命急宣——侧面体现
(2)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夸张,对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