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教学反思怎么写?( 四 )


乞巧教学反思2《乞巧》是人教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 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 , 俗称“七夕” , 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过去 , 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 , 所谓乞巧 , 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 , 如果线从针孔穿过 , 就叫得巧 , 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 , 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 , 也就是意境互动教学策略 , 事实证明还是比较成功的 。
1.借画面互动
《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 , 碧霄只是背景 , 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 , 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场面 。除了在课前搜索到了让我中意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外 , 在教学环节中 , 我还安排了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 , 配乐再现画面 , 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 。
【《乞巧》教学反思怎么写?】2.借音律互动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 。在教学中让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是我的初衷 。在朗读在背诵在想象的时候 , 我选用《琵琶曲》 , 音乐响起 , 缠绵悱恻 , 宛若将人带至几千年前的时空 , 怎能不激发起学生无边的遐想呢?
3.借吟诵互动
“书读百遍 , 其义自现 。”吟诵是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 。教学时由学生背诗入课 , 教师吟诗入题 。吟中诵 , 诵中说 , 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 。
4.借想象互动
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最重要的特点 。教学中 , 我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 , 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 , 最后请学生大胆地向织女祈愿 , 启发学生吟诗明志 。
“诗歌不是无情物 , 字字句句吐衷肠 。”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 , 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 领悟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50篇 。”作为古诗教学 , 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 , 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 , 从而受到感染 , 激发浓厚的情趣 , 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这样学生才会不满足于当一个听众 , 更会自主的去读 , 也会读得更动听 , 读得更动情 , 读得更感人 。这是我此堂课的薄弱环节 , 也是以后要与各位同仁共同努力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