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局在握的诗词( 七 )


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 。
声音的敏感 , 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 。
而这种敏感 , 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
白石滩 清浅白石滩 ,  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 ,  浣纱明月下 . 这诗是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 , 描写白石滩月夜景色 , 清新可喜 , 颇堪玩味 。
白石滩 , 辋水边上由一片白石形成的浅滩 , 是著名的辋川二十景之一 。
王维的山水诗很注意表现景物的光线和色彩 , 这首诗就是用暗示的手法写月夜的光线 。
它通过刻画沉浸在月色中的景物 , 暗示出月光的皎洁、明亮 。
如头两句“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 写滩上的水、水底的石和水中的蒲草 , 清晰如画 。
何以夜色之中 , 能看得如此分明?这不正暗示月光的明亮吗?唯其月明 , 照彻滩水 , 水才能见其“清” , 滩才能显其“浅” , 而水底之石也才能现其“白” 。
不仅如此 , 从那铺满白石的水底 , 到那清澈透明的水面 , 还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生长其中的绿蒲 , ——它们长得又肥又嫩 , 差不多已可以用手满把地采摘了 。
这里 ,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个“绿”字:光线稍弱 , 绿色就会发暗;能见其绿 , 足见月光特别明亮 。
月之明 , 水之清 , 蒲之绿 , 石之白 , 相映相衬 , 给人造成了极其鲜明的视觉感受 。
前两句 , 是静态的景物描写 。
后两句 , 作者给白石滩添上了活动着的人物 , 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气 。
“家住水东西 , 烷纱明月下” , 写一群少女 , 有的家住水东 , 有的家住水西 , 她们趁着月明之夜 , 不约而同地来到白石滩上洗衣浣纱 。
是什么把她们吸引出来的呢?不正是那皎浩的明月吗?这就又通过人物的行动 , 暗示了月光的明亮 。
这种写法 , 跟《鸟鸣涧》中的“月出惊山鸟”以鸟惊来写月明...
古诗 竹 的诗句意思展开全部 咏竹 (齐.谢眺) 窗前一丛竹 , 清翠独言奇 。
南条交北叶 , 新笋杂故枝 。
月光疏已密 , 风声起复垂 。
青扈飞不碍 , 黄口独相窥 。
但恨从风箨 , 根株长相离 。
《咏春笋》 唐.杜甫 无数春笋满林生 , 柴门密掩断行人 。
会须上番看成竹 , 客至从嗔不出迎 。
咏竹 (唐.李峤) 高簳楚江濆 , 婵娟含曙气 。
白花摇风影 , 青节动龙文 。
叶扫东南日 , 枝捎西北云 。
谁知湘水上 , 流泪独思君 。
春日山中竹 (唐.裴说) 数竿苍翠拟龙形 , 峭拔须教此地生 。
无限野花开不得 , 半山寒色与春争 。
初食笋呈座中 唐 . 李商隐 嫩箨香苞初出林 , 於陵论价重如金 。
皇都陆海应无数 , 忍剪凌云一寸金 。
唐.杜甫《咏竹》 绿竹半含箨 , 新梢才出墙 。
雨洗娟娟净 , 风吹细细香 。
霜筠亭 (宋.苏轼) 解箨新篁不自持 , 婵娟已有岁寒姿 。
要看凛凛霜前意 , 须待秋风粉落时 。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宁可食无肉 , 不可居无竹 。
无肉令人瘦 , 无竹令人俗 。
人瘦尚可肥 , 士俗不可医 。
明.徐渭《风竹》 竹劲由来缺祥同 , 画家虽巧也难工 。
细看昨夜西风里 , 若今琅玕不向东 。
清.郑板桥《题墨竹图》 细细的叶 , 疏疏的节; 雪压不倒 , 风吹不折 。
清.戴熙《题画竹》 雨后龙孙长 , 风前凤尾摇; 心虚根柢固 , 指日定干霄 。
清.王慕兰《外山竹月》 待到深山月上时 , 娟娟翠竹倍生姿 。
空明一片高难掇 , 寒碧千竿俗可医 。
清.王慕兰《石门竹枝词》 山南山北竹婵娟 , 翠涌青围别有天 。
两两三三荷锄去 , 归来饱饭笋羹鲜 。
雪压竹头低 , 低头如沾泥; 一轮红日起 , 低旧与天齐 。
――方志敏 竹叶青青不肯黄 , 枝条楚楚耐严霜; 昭苏万物春风里 , 更有笋尖出土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