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局在握的诗词( 六 )


描写夜色的诗句!!!越多越好!!展开全部 鹿柴 空山不见人 ,  但闻人语响 。
返景入深林 ,  复照青苔上 。
. 这是王维后期的山水诗代表作——五绝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 。
鹿柴(zhai寨) , 是辋川的地名 。

【大局在握的诗词】

诗里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 , 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
王维似乎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 , 但在不同的诗里 , 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
“空山新雨后 , 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 , 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 , 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 。
由于杳无人迹 , 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竟显得空廓虚无 , 宛如太古之境了 。
“不见人” , 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
如果只读第一句 , 也许会觉得它比较平常 , 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 , 却境界顿出 。
“但闻”二字颇可玩味 。
通常情况下 , 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 , 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
啾啾鸟语 , 唧唧虫鸣 , 瑟瑟风声 , 潺潺水响 , 相互交织 , 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
然而 , 现在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而传来一阵人语声 , 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 。
这“人语响” , 似乎是破“寂”的 , 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
空谷传音 , 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 , 愈见空山之寂 。
人语响过 , 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 , 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 , 由声而色 。
深林 , 本来就幽暗 , 林间树下的青苔 , 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 。
寂静与幽暗 , 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 , 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 , 却常属于一类 , 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 。
按照常情 , 写深林的幽暗 , 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 , 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 , 照映在青苔上 。
猛然一看 , 会觉得这一抹斜晖 , 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 , 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 , 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 , 但细加体味 , 就会感到 , 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 , 都恰与此相反 。
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 , 而当一抹余晖射人幽暗的深林 , 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 , 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 , 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
特别是这“返景” , 不仅微弱 , 而且短暂 , 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 , 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 。
如果说 , 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 。
整首诗就象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
静美和壮美 , 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 , 其间本无轩轻之分 。
但静而近于空无 , 幽而略带冷寂 , 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不健康的一面 。
同样写到“空山” , 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 , 《山居秋暝》色调明朗 , 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 , 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 , 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 , 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 , 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活;而《鹿柴》则不免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 , 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 。
这首诗正体现出诗 。
画、乐的结合 。
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 , 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 , 有光的幽暗 , 则较少为人所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