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2)


四、教学措施: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 。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 。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 。,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
(2)转变教学观 。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 。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 。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 。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