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怎么写?(14)
曲径通幽 。《醉翁亭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峰回路转,有亭翼然 。”借用这句话来形容这篇散文的结构特色是很恰当的 。作者写四时晨昏的不同景物,五光十色的琅风貌,可谓匠心默运,苦意经营 。作者为写出醉翁亭的位置,颇下一番心思,他不是径直言之,而是曲折写来 。文章一开始敷设了五层笔墨,“环滁皆山”,一层;“西南诸峰”,一层;深秀“琅”,一层;潺潺泉水,一层;“有亭翼然”,一层 。五层笔墨不是均衡用力,平分秋色,而是层层烘染,步步进逼 。先用大镜头、长镜头,然后推成小镜头、短镜头,最后跳成特写,不平不直,九曲回肠 。先用概描,写滁州山景,大笔淋漓 。下一“尤”字,文章迭进,带出“西南诸峰” 。再着一“望”字,视线集中琅 。用毕视觉,跟后就用听觉,“水声潺潺”,于是酿泉入画 。尔后,用一“回”字,着一“转”字,醉翁亭才赫然在目,进入卷面 。作者在用笔时,好像围野狩猎,逐渐圈小区域 。这样不仅让人们了解到醉翁亭之所在,而且通过层层烘托,突出了它的美 。如此描写,便使“亭”非比寻常;如此用笔,便使“文”不同凡响 。再如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了突出“太守之乐”,也是用的层层烘托的笔法 。用禽鸟之乐,反衬众人之乐,再用众人之乐,反衬出太守之乐 。这样,太守之乐就在众多的烘托下被推到峰颠,显示出主观感受和体验的高人一筹 。
呼应有方 。前有伏笔,后必照应;藏墨于首,显豁于尾,是《醉翁亭记》结构安排的第三个特点 。文章一开始写道:“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但太守又“名之者谁”暂按不表,埋下伏笔,催人卒读 。直到文章刹尾处,才端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奏到首尾相照之效 。再如“太守乐”呼应了“山水之乐”,乐从山水来,太守乐就有了根据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照应了“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年事既高,又放情山水,太守醉就有了着落 。又如“夕阳在山,人影散乱”,纷纷离去,是因为时令已晚,这便跟前文的“暮而归”又恰成照应,把这句话具体化了 。处处注意呼应照应,就使文章的内在结构经纬分明,严谨周密 。
语言出色
《醉翁亭记》的语言极有特色,格调清丽,遣词凝练,音节铿锵,臻于炉火纯青之境,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 。
首先,《醉翁亭记》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 。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中首创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时代和后来的作家所用,例如苏轼在著名的《后赤壁赋》中写秋冬之交的江上景色,就直接借用了“水落石出”一词 。又由于作者用词精当,词句的概括内容很广,因而“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演变成稳定性强、规范性高的成语,发挥了它们的引申意义 。
- 《西游记》的读后感大全
- 《安妮日记》读后感锦集
- 《浮生六记》:和相处舒服的人在一起,才是最好的养生
- 狂人日记读后感100字
- 密林寻踪——野生动物观察笔记读后感1000字
- 三大人际关系公式,记住终生受益
-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生平游记》的读后感大全
- 海尔转型笔记读后感锦集
- 名为帝国的记忆读后感锦集
- 银行个人征信有不良记录怎么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