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古诗词四首( 三 )


0回答千山暮雪14集15集16集全 千山暮雪分集剧情14集15集16集17集 千山暮雪1...更多等待您来回答的问题>>其他回答 共1条 2007-11-7 23:38 liujiawei321 | 二级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 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 , 显得很质朴 。

【七年级上古诗词四首】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
海水荡漾 , 是动态;山岛耸立 , 是静态 , 相互映衬 , 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 , 仍然是静态 , 次及“洪波” , 又回到动态 , 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
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 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 , 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
这首诗的基调是苍凉慷慨 , 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
2.《次北固山下》古时交通不发达 , 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 , 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 , 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 。
作者王湾 , 生卒年不详 , 只知道他是洛阳人 , 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 , 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 , 不得归家 , 故有此作 。
开头两句点题 。
“青山”当指北固山 , 在镇江之北 , 面临长江 , 三面环水 。
诗人此刻在船上 , “客路”即驿道 , 既在青山之外 , 他是看不到的 , 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 , 表明船到镇江后 , 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 , 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 , “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 , 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 , 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
“潮平”一语 , 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 。
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 , 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 , 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何况诗人离家日久 , 日复一日 , 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 , 见到此景 , 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
全诗层层相因 , 浑然一体 。
3.《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 。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 , 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
首联从大处落笔 , 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 。
“初平” , 写春水初生 , 略与堤平 。
“云脚低” , 写白云低垂 , 与湖水相连 。
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
中间两联是分写 。
颔联写莺燕 , 是诗人所见 。
莺是春的歌手 , 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 , 已开始衔泥筑巢 , 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 。
颈联写花草 , 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 。
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 。
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 , 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 , 但看花的时间长了 , 眼前一片姹紫嫣红 , 使人目不暇给 , 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
尾联直抒胸臆 , 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
“行不足” , 是因为看不足 , 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 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
4.《西江月》辛弃疾曾两次罢官 , 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的带湖 , 前后将近二十年 。
这首词是词人在隐居时期里写的 , 词牌下原有小题:“夜行黄沙道中” 。
黄沙 , 就是黄沙岭 , 在上饶西部 。
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 , 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
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 , 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 , 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 , 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 , 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