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方山的诗词( 九 )


又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天水郡 , 其乡居悉以板盖屋”(见《水经注》卷十七渭水) , 可见板屋很普遍 。
直至清代 , 安定(甘肃定西县)和会宁等地还保存板屋的风俗(《度陇篇》 , 《皋兰载笔》) 。
以上说明甘肃东部的黄土高原曾是大林区 。
谁能想到像定西、会宁这些荒山满目、寸草不生(实际是不留)、薪柴绝迹、生态环境恶化到极点的地方原来也都是森林区 , 直至清代还用木板盖房 。
古代兰州附近也是森林地区 。
据《古今图书集成·方典》载 , 兰州南十里之古峰山“林泉之胜为兰奇观” , 城东南60里的水岔“山水清丽 , 竹木翁郁”(水岔森林尚有残存) 。
现在 , 兰州附近的兴隆山(属榆中县)仍保存茂密的森林 , 是山清水秀的风景区 。
甘、宁两省区间的六盘山 , 古称大陇山 , 曾是一片大林区 。
元初 , 成吉思汗征西夏时 , 曾在六盘山西北山峡中扎营避暑 。
嘉庆《清一统志·平凉府》载:“凉殿峡在隆德县南七十里 , 元世祖曾避暑于此” 。
说明直至元代 , 六盘山仍是林荫之地 。
明清以后 , 六盘山的森林由于滥伐、滥垦而大部遭到破坏 。
但是 , 直至今天在六盘山南部泾源山区仍有茂密的森林分布 。
六盘山以北的屈吴山历史上也是林区 。
据《甘肃新通志》引宋张安太《建设怀戎堡碑记》(宋怀戎堡在今靖远县东北打拉沙附近)说 , 在宋代 , 屈吴山及其支脉大、小神山都是“林木繁茂 , 峰峦耸秀” 。
黄土高原东部的山西省历史上大部分是林区 。
即使到元明时代 , 林木仍很茂盛 。
如《明经世文编》张四维《复胡顺庵》书中曾说:“山西遍地林木 , 一望不彻” 。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火山、宁化之间 , 山林饶富 。
”宋代火山军在今河曲、保德一带 , 宁化军在今宁武县 。
说明当时宁武到河保偏关的晋西北地区林木茂盛 。
晋西古代叫西河郡 , 曾是一片林区 , 《水经注》描述山西汾河上游地区是“杂树交荫 , 云垂烟接” 。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述芦芽山区曾是“林木参差、干霄蔽日” , 俨然“天堑长城” 。
西汉时 , 吕梁山以西林莽人稀 , 仅湫水河中游设临水县 , 以北广大地区都没有设县 。
古代西河郡是全国主要木材产地之一 。
据《水经注》载:“北魏(公元420~534年)在洛阳大造宫殿 , 林木系取自西河 。
北周时(557~589年)仍是“京洛林木 , 尽出西河” 。
唐代时 , 山西的主要伐木中心在岗州(今岗县) 。
宋代时 , 伐木区南延至石州(今离石、方山、中阳)、汾阳一带 , 现在这些地方已大部成为荒山秃岭 。
山西东北部恒山、五台山、太行山北段曾是森林密布地区 。
如《宋会要稿》记述太行山中北段是“林木茂密”、“松林遍布” 。
《清凉山志》描述五台山在宋代时是“四面林峰拥翠峦 , 万壑松声心地响” 。
明代撰写的《胡、高二公禁伐传》载:“自古相传 , 五峰内外 , 七百余里 , 茂林森耸 , 飞鸟不渡 , 国初(指明初)尚然” 。
明朝在北京大造宫殿 , 木材多取自代州(五台、代县、繁峙、原平一带) , 毁林严重 。
《明经世文编》记载当时毁林的情景是:“百家成群、千夫为邻 , 逐之不可 , 禁之不从” , 林区被延烧成灰 , 砍伐者数里如扫 , 仅贩到北京的巨木 , 每年不下百十万株 。
恒山、五台山的森林就这样被一扫而光 。
山西中南部较西北部温暖得多 , 林木更为繁茂 。
据宋《太平环宇记》载 , 太原西山多柏树 , 北宋时太原东西山仍是“古柏苍槐树木阳翳” , 有“锦绣岭”之称 。
金代元好问《过...
求沂蒙山区的资料沂蒙山区是个人文概念 ,  只是一个特定的称谓 , 山区只分布在几县市内 , 并不是说该区域内全部是山 , 整个个沂蒙老区山地、丘陵、平原差不多各占三分之一 。
像临沂市三区、苍山县、郯城县、临沭县、莒南县大部分几乎全是平原 , 一望无际 , 沂蒙山区特指以山东省临沂市、日照市、江苏省连云港市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 包括临沂市的三区九县  , 日照市的绝大部分 , 淄博市的沂源县 , 潍坊市的临朐县 , 济宁市的泗水县 , 枣庄市中区、峄城区、台儿庄区、山亭区部分 , 江苏省连云港市、邳州、新沂、赣榆、东海等县市的一部分地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