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秋天的诗词译文赏析( 十 )


“便引诗情到碧霄” 。
这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 , 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 , 也像白鹤凌空一样 , 直冲云霄了 。
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 , 昂扬的斗志呼之欲出 。
如果说 , 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 , 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 , 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 , 更有力度 。
一杜甫诗词(秋兴)原诗译文赏析杜甫的《秋兴》之一玉露凋伤枫树林 , 巫山巫峡气萧森 。
江间波浪兼天涌 , 塞上风云接地阴 。
丛菊两开他日泪 , 孤舟一系故园心 。
寒衣处处催刀尺 , 白帝城高急暮砧 。
这是杜甫的组诗《秋兴》中的第一首 。
“秋兴”就是秋天的感兴;秋风萧瑟、草木凋零 , 常勾起人们的伤感 。
这组《秋兴》是杜甫晚年困居三峡入口处的夔州时所作 , 这时他思念故乡故国的心情是沉重的 , 眼中的三峡秋色也自然是沉郁的—— 霜露染红了枫树叶 , 巫山巫峡之间笼罩着一片萧森之气 。
举目长江、波浪翻滚 , 放眼远山、阴云密布 , 这时不禁想到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 , 眼前的菊花已经开过两回 , 远处的孤舟仿佛正维系着一颗思乡之心 。
萧瑟秋风令人寒意顿生 , 暮色降临 , 白帝城上传来阵阵捣衣声…… 说到这里 , 我们眼前似乎展开了一幅浓墨重彩的三峡秋色图 。
大家知道 , 秋天的景物带给人们的感受是复杂的;秋高气爽 , 令人心旷神怡 。
秋意萧条 , 勾人阵阵惆怅 。
同样的景物 , 因为心情的不同 , 就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 。
杜牧看到秋天的红叶 , 写下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名句 , 他眼中的红叶显然是明快的 。
而杜甫眼中的红叶就不是这样的了—— “玉露凋伤枫树林” 。
这一片枫树红叶是凋零的、受伤的 , 而且是被晶莹泠冽的霜露凋伤的 , 这里呈现的是浓重而又有些暗淡的色彩 , 这里散发着忧郁而又有些衰残的美感 。
锤炼出如此美丽的诗句开篇可谓先声夺人 , 一开始就营造出全诗的氛围 。
接下来便是峡间风云、江上波浪、丛菊、孤舟、寒衣…… , 萧瑟的意象不断叠加 , 最后引出全诗的结句:“白帝城高急暮砧” 。
昏暗的暮色之中 , 白帝城中又隐约传来令人心碎的阵阵捣衣声 , 这又是一句精心锤炼的诗句 , 如此悲凉之声与开头那一片忧郁的红叶首尾呼应 , 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美感和无尽的余味 。
...
学霸们,老师要我们做一份手抄报,我想一首关于秋的诗 。
和诗意还...有人说:秋是悲凉 。
宋玉在其名篇《九辩》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 , 欧阳修在《秋声赋》中也发出了“噫嘻悲哉 , 此秋声也”的喟叹 。
此二人相隔千年 , 对秋天的感受却惊人的一致 。
事实上 , 中国文人生活多流离艰难 , 命运多舛 , 凉意初透的秋天 , 因诗人骚客的失意 , 被演绎得苦不堪言 。
但是细加思量 , 这类秋感 , 多少带有骚人墨客的主观情愫 。
在庄稼人眼里 , 秋是金黄的季节 , 忙碌的高潮 , 辛劳的回报 。
天高云淡 , 金风送爽 , 瓜果飘香 , 丰收在望 , 那黄澄澄的稻谷、沉甸甸的硕果 , 是庄稼人心中最奔放热烈的诗句 。
没有秋 , 庄稼人就没有奔头 , 没有快乐 。
又有人说:秋是肃杀 。
汉武帝刘彻仰天而歌:“秋风起兮白云飞……” , 借秋风而慨叹生命苦短 , 李清照则有“梧桐更兼细雨 , 到黄昏 , 点点滴滴 。
这次第 , 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凄然抒情 , 即使豪放如辛弃疾 , 也在暮年低吟“天凉好个秋”的词句 , 闻之令人黯然?然而深入咀嚼 , 这类秋感 , 多半是作者在特定处境和心境下移情于景的渲染 。
实际上 , 秋色宜人 , 令人赏心悦目 。
且不说刘禹锡“我言秋日胜春朝” , 杜牧“霜叶红于二月花”诗句的意境 , 仅高悬朗照的秋月 , 便是良辰美景 , 以致哲学家程颢也为之动容 , 赞美它玲珑光明 , 了无纤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