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秋天的诗词译文赏析( 九 )


更有力的铺垫还是由急于赶路而突然“停车”以及由此突出的那个“爱”字 , 前面已分析过了 。
还有“枫林晚”的那个“晚”字 , 意味着夕阳将落 , 火红的光芒斜射过来 , 更使满林枫叶红得快要燃烧 。
构思新颖 , 布局精巧 , 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 , 与春光争胜 , 令人赏心悦目 , 精神发越 。
兼之语言明畅 , 音韵和谐 , 宜其万口传诵 , 经久不衰 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  我言秋日胜春潮 。
晴空一鹤排云上 ,  便引诗情到碧霄 。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
万里晴空 , 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
赏析: 秋 , 在大自然中 , 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 , 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 , 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 。
于是 , 秋 , 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 , 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 , 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 , 熏染得迷迷离离 。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 , 却另辟蹊径 , 一反常调 , 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 , 《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 。
原诗两首 , 所选的是第一首 。
“自古逢秋悲寂寥 , 我言秋日胜春潮 。
”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 , 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 , 悲 , 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 , 一种情绪;愁 , 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
然而 , 诗人开篇 , 即以议论起笔 , 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 , 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 , 这种自信 , 尽管染上的 , 是一种不幸的色彩 , 然而 , 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
“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
这种认可 , 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 , 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
“晴空一鹤排云上 , 便引诗情到碧霄 。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 , 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 , 展现的是秋高气爽 , 万里晴空 , 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
那凌云的鹤 , 也载着诗人的诗情 , 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
虽然 , 这鹤是孤独的 , 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 , 却是非凡的 。
一个“排”字 , 所蕴涵的深意 , 尽在不言中了 。
也许 , 诗人是以“鹤”自喻 , ...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全诗赏析自古逢秋悲寂寥 ,  我言秋日胜春朝 。
晴空一鹤排云上 ,  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中 , 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 , 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 。
这首诗的可贵 , 在于诗人对秋的感受与众不同 , 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 , 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 , 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 , 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 。
“自古逢秋悲寂寥” ,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 , 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
“自古”和“逢” , 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
“我言秋日胜春朝” 。
“我言” , 直抒胸臆 , 态度鲜明 。
“秋日胜春朝” , 用对比手法 , 热情赞美秋天 , 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 , 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 , 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
“晴空一鹤排云上” , “排” , 推 , 这里是冲的意思 。
这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 。
你看 , 秋高气爽 , 万里晴空碧蓝蓝的 , 一只雪白的仙鹤穿云直上 , 色彩多么绚丽 , 动作多么矫健 , 充满了勃勃生机 。
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