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昆仑有关的诗词( 二 )


他胸怀世界的抱负是从青年时代就开始的 , 他读过世界上众多英雄的传记并以此激励自己的壮志 。
他在长沙还是一英俊书生时就指点祖国江山 , 创办新民学会及稍后的《湘江评论》 。
青春时的抱负随着岁月的流逝没有丝毫减退 , 反而越来越高涨 , 一浪高过一浪 , 终于在1935年10月 , 借昆仑山为着眼点或壮志之出发点 , 一举表达了他对于全世界的义务、责任及抱负 , 这一切都是很具体的 , 说到底就是要把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 而且要铺开到世界的每个一角落 , 形成燎原之势 ,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 。
毛主席对于世界革命的整套思想体系露出了最初的光芒 , 从这一天开始 , 直到后来他提出了第一、第二、第三世界学说 , 在最大范围内团结了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革命同志 , 共同反对帝国主义 。
为此 , “一截遗欧 , 一截赠美 , 一截还东国”即是把中国革命的经验以及毛泽东思想传送给他们 , 而不是真的把昆仑砍成三段送给他们 。
前面谈了此诗的思想境界之美 , 这里转谈一下此诗的艺术之美 。
因为我们知道如此复杂的主题本身要表达清楚已不容易 , 而且要同艺术相结合就更非易事了 , 但天公(即昆仑)出来帮忙了 , 诗人“横空出世”般的胜任了 。
诗之上半阕写昆仑山之壮丽从冬天一直写到夏日 , 冬天的酷寒、夏天的水祸 , 功过是非 , 谁曾评说 。
诗人在此以昆仑象征祖国 , 并站在一个高度评说祖 国几千年历史的功过是非 。
气势流畅 , 有一泄千里之感 , 从大象入物 , 又有细节描绘 , “飞起玉龙三百万”化用前人“战罢玉龙三百万 , 败鳞残甲满天飞”二句 , 正如作者所说借此一句来形容雪山 。
此句用得灵妙自然、恰切精当 。
再有“人或为鱼鳖”一句 , 意象突兀 , 如超现实主义诗歌中的奇异比喻 , 指夏日从此昆仑横流下来的江河湖水已泛滥成灾 , 加害于人 , 同时又暗指中国旧社会的黑暗之云 。
然后破空斗胆一句提问:“千秋功罪 , 谁人曾与评说?” 下半阕 , 诗人挺身而出 , 直面昆仑道 , 今天我要来谈一谈你了 , 这高度 , 这大雪都不需太多 。
“这高”、“这多雪”中的“这”字用得简省好看 , 显得诗人内心笃定大气 , 仅两个“不要”就解决了 。
接着是“安得倚天抽宝剑”一句 , 令人联想到稼轩的《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中二句“举头西北浮云 , 倚天万里须长剑 。
”以及李白《临江王节士歌》中二句:“安得倚天剑 , 跨海斩长鲸 。
”甚至还令笔者想到金庸一部武侠小说的名字《倚天屠龙记》 。
而诗人毛泽东不正是在1935年10月倚天拔剑斩玉龙吗? 最后二行带有预言性质 , 在未来的和平世界里 , 全人类将共享一个冷暖适应的气候 , 这是字面之意 , 但它的潜在之意是诗人坚信他所捍卫及奉行的理想属大道中正 , 必将普行于全人类 。
这理想是世界革命进行到最后胜利 , 彻底埋葬帝国主义 。
最后一行的“凉热”二字极富诗意 , 前者清凉后者热烈 , 放在一块加以辩证综合就调出一个恰切的温度 , 另外 , 这二字的象征意义也极为精蕴 , 含而不露 , 辗转达意 , 却又一语中的 , 最后应了作者自己所层层推出的主题:反对帝国主义而不是别的 。
这首词里 , 毛成功地表达了他的思想 , 他把昆仑裁为三截后 , “一截遗欧 , 一截赠美” , 好使“太平世界 , 环球同此凉热” 。
读者立即知道这是“大同”理想;联系到他的事业 , 这大同理想还不是《礼记》里幻想的那种 , 而是马克思设计的那种 。
当然 , 马克思得以在中国传播、托根 , 很可能与《礼记》那个古老理想深入民族心灵有关 , 康有为曾依傍那个理想 , 直到近来讲“小康” , 名字还从《礼记》那段里摘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