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昆仑有关的诗词( 四 )


马毛带雪汗气蒸 , 五花连钱③旋作冰 , 幕中草檄砚水凝 。
虏骑闻之应胆慑 , 料知短兵不敢接 , 军师西门伫献捷 。
注释:①金山:即阿尔泰山 。
②汉家:这里实借汉以指唐 。
③连钱:马身上的斑纹 。
评析:岑参之边塞诗意奇语奇 , 或清新隽逸 , 或雄浑壮美 。
此诗是写雄奇豪壮的 。
开首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 。
接着写匈奴借草黄马壮之机入侵 , 而封将军不畏天寒地冻、严阵以待 。
最后写敌军闻风丧胆 , 预祝凯旋而归 。
诗虽叙征战 , 却以叙寒冷为主 , 暗示冒雪征战之伟功 。
语句豪爽 , 如风发泉涌 , 真实动人 。
全诗句句用韵 , 三句一转 , 节奏急切有力 , 激越豪壮 , 别具一格 。
毛主席的诗词《念奴桥.昆仑》横空出世 , 莽昆仑 , 阅尽人间春色 。
飞起玉龙三百万 , 搅得周天寒彻 。
夏日消溶 , 江河横溢 , 人或为鱼鳖 。
千秋功罪 , 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 , 不要这多雪 。
安得倚天抽宝剑 , 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 , 一截赠美 , 一截还东国 。
太平世界 , 环球同此凉热 。
【赏析】 《念奴娇?昆仑》的主题是什么?它的丰富性可能会使细心的读者应接不暇 , 而又扑朔迷离 。
严格地说这是一首十分复杂的诗 , 诗人的胸怀在这首诗中不仅仅是容纳了祖国河山 , 而且容纳了整个人类世界 , 即气魄之大仅祖国山川已不能容纳 , 它必向外奔溢 , 穷尽八荒 , 涵盖环宇 。
那么我们在此再追问一句 , 它的主题到底是什么?作者已在1958年12月21日为这首诗的批注中向我们揭开了谜底:“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 , 不是别的 。
”接着作者继续批注道:“改一句 , ‘一截留中国’ , 改为‘一截还东国’ 。
忘记了日本人民是不对的 , 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 。
” 我想读者在读到“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 , 一截赠美 , 一截还东国”时 , 一定要问毛主席为什么要把昆仑一分为三赠予英、美、日呢?根据作者的解释是反对帝国主义 , 我们循着这一思路向前 , 就会豁然开朗了 。
纵观毛主席的一生从来都是“胸怀祖国 , 放眼世界”的 , 不屑于一寸一地之得失 , 他输得起也赢得起 。
他胸怀世界的抱负是从青年时代就开始的 , 他读过世界上众多英雄的传记并以此激励自己的壮志 。
他在长沙还是一英俊书生时就指点祖国江山 , 创办新民学会及稍后的《湘江评论》 。
青春时的抱负随着岁月的流逝没有丝毫减退 , 反而越来越高涨 , 一浪高过一浪 , 终于在1935年10月 , 借昆仑山为着眼点或壮志之出发点 , 一举表达了他对于全世界的义务、责任及抱负 , 这一切都是很具体的 , 说到底就是要把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 而且要铺开到世界的每个一角落 , 形成燎原之势 ,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 。
毛主席对于世界革命的整套思想体系露出了最初的光芒 , 从这一天开始 , 直到后来他提出了第一、第二、第三世界学说 , 在最大范围内团结了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革命同志 , 共同反对帝国主义 。
为此 , “一截遗欧 , 一截赠美 , 一截还东国”即是把中国革命的经验以及毛泽东思想传送给他们 , 而不是真的把昆仑砍成三段送给他们 。
前面谈了此诗的思想境界之美 , 这里转谈一下此诗的艺术之美 。
因为我们知道如此复杂的主题本身要表达清楚已不容易 , 而且要同艺术相结合就更非易事了 , 但天公(即昆仑)出来帮忙了 , 诗人“横空出世”般的胜任了 。
诗之上半阕写昆仑山之壮丽从冬天一直写到夏日 , 冬天的酷寒、夏天的水祸 , 功过是非 , 谁曾评说 。
诗人在此以昆仑象征祖国 , 并站在一个高度评说祖 国几千年历史的功过是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