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的古诗词( 六 )


如学生学习了光的反射后 , 对李白的“床前明月光 , 疑 是地上霜.”就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 再如引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 , 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 , 何处春江无月明. 可使学生在文学欣赏中对参照物、光的反射、力的作用效果等概念得到 深化和升华 。
再如 ,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 疑是银河落九天. 气势磅礴的瀑布化作熠熠生辉的银河落下神州 , 如果没有一定的光学知 识 , 就不会有对诗中意境的深刻领悟 , 反过来 , 在欣赏和领会诗中意境的同 时也是光学知识、力的作用效果知识 , 能的转化知识在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 。
再如 , 学习物理后 , 同学们知道了一些时空概念 , 再重温李白的《朝发 自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 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说的是作者和船在空间运动 , 西辞自帝城 , 东抵江陵府 , 乘船顺 流而下 , 在阵阵猿鸣声中 , 身处轻舟 , 但见群山万壑 , 千姿百态 , 迎面扑来 。
好一幅人舟共融于大自然的山水画 , 岂不令人心驰神往 。
在这幅画中 , 我们 可以领悟时空概念 , 相对运动概念、声的概念、力的概念.诗仙未曾想到会 给后人留下一部绝妙的物理教科书. 四 利用古诗词进行素质化教学 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物理学习方法 , 有利于培养 学生的学习能力 ,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  古诗词在这些方面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例如学习物态变化时可利用郑板桥的《江晴》 雾里山疑失 , 雷鸣雨未休.夕阳开一半 , 吐出望江楼. 可先要求学生归纳诗中出现的一些物态变化 , 再要求学生比较区分它们的异同 。
再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鸟啼霜满天 ,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当学生学习了凝华概念后 , 对凝华现象及其形成原因有了一个初步了解 后 , 可要求学生用批判的态度去欣赏鉴别 , 并说明文学毕竟不是科学 , 它可 使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 , 这对强化物理概念 , 提高教学效果是大有益处的 。
再如 , 学习了机械运动知识后 , 可引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 唯见长江天际流. 后两句的...
关于过程的古诗词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 , 风光不与四时同 。
接天莲叶无穷碧 , 映日荷花别样红 。
【赏析】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 , 值得细细品味 。
“毕竟西湖六月中 , 风光不与四时同” , 这一句似脱口而出 , 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 , 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
果然 , “接天莲叶无穷碧 , 映日荷花别样红” , 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 , 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 , 气象宏大 , 既写出莲叶之无际 , 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 , 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 。
“映日”与“荷花”相衬 , 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 。
全诗明白晓畅 , 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 , 再叙实景 , 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 , 读过之后 , 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
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 , 五月人倍忙 。
夜来南风起 , 小麦覆陇黄 。
妇姑荷箪食 , 童稚携壶浆 。
相随饷田去 , 丁壮在南冈 。
足蒸暑土气 , 背灼炎天光 。
力尽不知热 , 但惜夏日长 。
复有贫妇人 , 抱子在其旁 。
右手秉遗穗 , 左臂悬敝筐 。
听其相顾言 , 闻者为悲伤 。
家田输税尽 , 拾此充饥肠 。
今我何功德 , 曾不事农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