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在杭州做的诗词( 二 )


二十二岁(公元1057年)考中进士 。
二十六岁(公元1061年)开始步入仕途,他上任的第一站是陕西的凤翔,任签判(宋代官制分为“官”、“职”、“差遣”三种,前两种是虚位,不任实际职务,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 。
“签判”是“差遣” 。
签判是“签书判官厅公事”的简称,知府的助理官) 。
之后,他的足迹遍及南北十多个城市 。
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不平,曾多次遭贬,尽管这样苏东坡仍然尽自己的力量作了不少有益于人民的事情 。
从他任凤翔府判官起,到晚年谪贬儋州时为止,凡是他所为官或居住过的地方,都留下了或多或少的业绩,而为历代人民所赞扬、歌颂 。
下面我重点为大家介绍苏东坡在我们杭州任地方官期间所留下的政绩和佳话 。
苏东坡一生曾两次到杭州出任地方官 。
第一次是在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至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任通判(知州的助理官),当时苏东坡36岁 。
(来杭原因:公元1069年,神宗皇帝起用王安石,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变法运动 。
由于苏东坡反对王安石变法,于是遭到一些变法人士的诬告和陷害 。
苏东坡感到处境困难,想离开朝廷出任地方官,于是在公元1071年通判杭州) 。
由于苏东坡是太守的助理官员而不是主要长官,因此他在任期的三年里除了协助太守修治六井、组织捕蝗、赈济灾民以外,作为并不是很大,但是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西湖诗词 。
第二次是在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至元佑六年(公元1091年),任太守 。
在两年的任期中,苏东坡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苏东坡刚到杭州时就遇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 。
原来浙西一带在年初就已经遭到水灾,早稻无法种下 。
到了五六月份,晚稻刚刚插下,又遭到了旱灾,再加上当时的米价狂涨 。
因此,百姓缺乏粮食的现象很严重 。
知道详情以后,苏东坡马上投入到救灾工作中,他一面接连向朝廷上奏,希望马上拨出相当数量的粮食,来救济浙西的百姓,并且还请求朝廷免去秋税 。
另一面,苏东坡相信常平仓制度远远胜过饥荒之后的救济,所以他就不断购买谷子来存满粮仓,好来应付荒年 。
在半年内,苏东坡给皇太后和朝廷一共上表了七次(前面两次表章叫《浙西灾伤第一状,第二状》 。
后面五个叫《相度准备赈济状》) 。
由于苏东坡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以致在第二年青黄不接的时候浙西百姓没有因饥荒而饿死人 。
苏东坡在杭州做的第二件事情是:由于水灾和旱灾的侵袭,百姓饥荒严重,再加上瘟疫的流行,百姓更是苦不堪言 。
苏东坡从公款里拨出二千缗,自己再捐出五十两黄金,在杭州城中心的众安桥建立了一家杭州历史上最早的公立医院——“安乐坊” 。
“安乐坊”专门收纳穷苦病人,给他们施舍药剂、稀粥,并请名医庞安时来坐堂问诊 。
此外,苏东坡还另外分设了几个病坊,并经常派遣官员和医生去病坊给病人治病 。
第三件事情是关心杭州居民的用水问题,以及清除杭州城的运河淤泥 。
在吴越时代,沿海曾经筑有一堵长墙,防止海潮进入运河,免得海盐污染城市内的淡水 。
但是那道长墙在苏东坡任太守的时候就已经年久失修 。
当时杭州城内有两道运河——盐桥河(中河)和茅山河(东河) 。
它们以南北方向穿过城市,直接在闸口连接钱塘湾,与钱塘湾的水相混合,所以有很多淤泥,一般每隔四、五年,运河河床就需要疏浚一次 。
由于当年没有现代的机器,所以由河床挖出的淤泥就直接堆在岸边那些居民家的门口 。
更糟糕的是交通情形,那时,一只船要走好几天才能走出城去 。
为此,苏东坡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拟就了一项既能治标有能治本的计划 。
他让盐桥河通过市区,使海水设法从别处流入茅山河,另外在钱塘江南部修建水闸,海潮高的时候将闸关闭,海潮低的时候再放水,两条运河在城北相会 。
这样,海潮带来的泥沙就减少了,加上茅山河又在东郊流过了三四里,泥沙当然都已沉淀,而市区的水域也几乎很干净了 。
随后,苏东坡又在城北余杭门外开了一条新运河,与西湖连接,以确保城内运河的水位 。
这套疏浚茅山、盐桥两道运河的办法很有效,它不仅使运河的水深到达八尺,消除了淤塞 。
而且,还大大减少了市区水域的污染 。
和运河交通同样重要的,则是杭州人民的用水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