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在杭州做的诗词( 四 )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
其二.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
苏轼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 。
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 。
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 。
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
苏轼 卜算子昨夜风月清,梦到西湖上 。
朝来闻好语,扣户得吴饷 。
轻圆白晒荔,脆酽红螺酱 。
更将西庵茶,劝我洗江瘴 。
故人情义重,说我必西向 。
一年两仆夫,千里问无恙 。
苏轼灯火钱塘三五夜 。
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
帐底吹笙香吐麝 。
此般风味应无价 。
寂寞山城人老也 。
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 。
火冷灯稀霜露下 。
昏昏雪意云垂野 。
苏轼凭谁妙笔 。
横扫素缣三百尺 。
天下应无 。
此是钱塘湖上图 。
一般奇绝 。
云淡天高秋夜月 。
费尽丹青 。
只这些儿画不成 。
苏轼游遍钱塘湖上山,归来文字带芳鲜 。
羸僮瘦马従吾饮,陋巷何人似子贤 。
公业有田常乏食,广文好客竟无毡 。
东归不...
苏东坡被贬杭州,发生了哪些事情,写了哪些诗? 在杭州的历史上,地方长官中最有名的,除了唐朝的自居易,便是北宋的苏东坡 。
灵隐 寺大雄宝殿上的一副对联,说明了自居易和苏东坡在杭州人心中的地位: 古迹重湖山,历数名贤,最难忘白傅留诗,苏公判案 。
胜缘结香火,来游初地,莫虚负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
宋神宗时,苏轼曾任祠部员外郎,担任过密州、徐州、湖州的知州 。
36岁那年,苏轼因反对宰相王安石的青苗钱法,被贬谪黄州 。
后又被贬到杭州,任杭州通判 。
通判为地方行政副职,任期为三年 。
这是他第一次来到杭州 。
虽然是贬谪,但到杭州这样的好地方,苏轼的心情还是不错的,听到消息后,当即就打点行装准备动身 。
同在京城做官的弟弟苏辙见哥哥老是触犯王安石,很为哥哥担心,知道苏轼出任杭州通判,离开了是非之地,很是高兴 。
但他又怕苏轼到杭州后又去做诗写赋,讥讽朝政,再起祸端,就在临别时苦苦相劝,并以诗相赠:北客若来休问答,西湖虽好莫吟诗 。
当通判的苏轼所负的担子毕竟与一把手不一样,凡事由知州作主,难有大的作为 。
因此,那段时间杭州民问流传的大多是苏东坡“画扇断案”之类的轶事 。
宋哲宗时,苏东坡出任翰林学士 。
公元1089年,苏东坡又一次来到杭州,任杭州知州 。
宋代地方行政区划分为州(府)、县两级,州、府的长官分别为知州、知府,相当于汉代的“太守”、唐代的“刺史” 。
所以苏东坡担任杭州知州以后,人们常常尊称他为“杭州太守” 。
这次苏东坡来杭州是当行政长官,作为自然与当通判时不一样 。
苏东坡到任的那年,杭州先遭涝灾,又遇干旱 。
第二年夏天,暴雨成灾,钱塘江两岸一片汪洋,杭州街道上可以行船 。
洪水退后,瘟疫流行,米价暴涨 。
为了救灾渡荒,苏东坡请求朝廷供米20万石赈灾,减去三分之一的上供米,并平粜官米40万石,以缓解粮荒 。
在苏东坡的努力下,遇到这样严重荒灾的杭州,无一人饿死 。
苏东坡还捐献50两黄金,并广泛筹集捐款,创办了杭州第一家病坊,为贫苦病人治疗,被人们称为“安乐坊”,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 。
对苏东坡设“安乐坊”之事,《清波杂志》中有所记载:“苏文忠公知杭州,以私帑金五十两助官缗,于城中置病坊一所,名‘安乐’,以僧主之 。
三年医愈千人 。
”苏东坡研究医道,精通药理,亲自主持配制了一种有多种疗效的丸药,名为“圣散子”,并在临床广泛使用 。
圣散子由20多种中草药配制而成,价格很便宜,疗效却很显著,这一大众化的药丸,深受百姓欢迎 。
经历了这样大的洪水之后,苏东坡对水利的重要性有了切身的感受,决心在杭州进行水利建设 。
他首先组织疏浚了盐桥运河(今中河)和茅山运河(今东河),将这两条运河挖深了2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大大提高了运河的蓄水和通航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