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哲学表现( 二 )


刘备意气用事 , 仅从局部着眼 , 贸然发动进攻 , 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 , 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 , 使“吞吴”大计泡影 。
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 , 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
【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 , 天光云影共徘徊 。
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
【哲理】以池塘为喻 , 说明了为学之道 , 必须不断积累 , 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 。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 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
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 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 。
这种运动一旦停止 , 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
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 , 不断积累 , 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 , 毫无生气和进展了 。
治学之道如此 , 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
【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 , 来者方不息 。
白日没西山 , 晨光还奕奕 。
春花瘁复荣 。
秋草黄已碧 。
造化无停机 , 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 , 少壮须努力! 【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 。
自然界是如此 , 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 , 因此 , 在少壮时 , 就必须努力拼搏 , 奋发进取 。
【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 , 至今已觉不新鲜 。
江山代有才人出 , 各领风骚数百年 。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 , 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 , 不能因袭古人 , 不求进取 。
【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 , 一岁一枯荣 。
野火烧不尽 , 春风吹又生 。
远芳侵古道 , 晴翠接荒城 。
又送王孙去 , 萋萋满别情 。
【哲理】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 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 , 都是有规律的 。
规律是客观的 , 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
有没有古代诗词中表现人生哲理的诗句?有啊 , 表现人生哲理的古代诗词很多.举几个例子:《宴城东庄》(唐 宋之问)一年又过一年春 , 百岁曾无百岁人.能向花间几回醉 , 十千沽酒莫辞贫.《与诸子登砚山》(唐 孟浩然)人事有代谢 , 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 , 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 , 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 , 读罢泪沾襟.《可叹》(节选 杜甫)天上浮云如白衣 , 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 , 人生万事无不有.《台城》 (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 , 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 , 依然烟笼十里堤.如果你想了解更多 , 通过百度聊天联系我.
表示哲理古诗词展开全部 古代哲理诗:人生哲理诗句1.(陆游《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2.王之焕《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 , 更上一层楼3. 苏轼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近高低各不同4.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圆缺5.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 , 病树前头万木春.6. 杜甫《望岳》: 会当凌绝顶 , 一览众山小.7.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 春江水暖鸭先知.8. 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 , 只缘身在最高层.9. 朱熹《春日》: 等闲识得东风面 , 万紫千红总是春.10.刘禹锡《乌衣巷》: 旧时王谢堂前燕 , 飞入寻常百姓家.11. 王湾《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12.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野火烧不尽 , 春风吹又生.13. 苏轼 《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 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 ,  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 ,  一山放过一山拦.【哲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 , 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 , 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 , 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 , 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 , 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 , 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 , 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 , 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 , 万万不可自得自满 , 而应不断进取.《雪梅》(宋卢梅坡)梅雪争春末肯降 ,  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 , 雪却输梅一段香.【哲理】这的确是一首绝妙的哲理诗 , 无论在理致与笔趣上 , 都超过了前面提到的那首诗 , 它既有宋诗工巧细密之所长 , 又兼得唐人诗虚处着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须逊雪三分白 , 雪却输梅一段香" , 评价梅雪 , 恰如其分.此诗好就好在:它能写出别人诗中所有(雪似梅 , 梅似雪) , 又能写出他人笔下所无(梅雪争春 , 各具特长).这首咏物诗 , 没有写景 , 没有抒情 , 纯属议论 , 却写得如此生动 , 另具一格.《雪梅》卢梅坡有梅无雪不精神 ,  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 ,  与梅并作十分春.【哲理】此诗深得梅与雪的天然风韵 , 且在吟咏之间 , 寄托了微妙的哲思与理趣.《题西林壁》(宋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场不同 , 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 , 置身庐山之外 , 高瞻远瞩 , 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 , 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 , 既要客观 , 又要全面.